来自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行业分析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低速汽车产量达到 108.89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1%。其中,三轮汽车产量达85.22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47%;低速货车产量23.67万辆,比去年同期上涨3.50%。
然而,2000年以来,全国低速汽车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强制性标准,以及原材料涨价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因素的影响,行业面临外部环境较大变化与调整,低速汽车行业发展有所萎缩,产销增长率波动大,总产销量在200万辆左右波动。2004年和2005年销量分别为208万辆、143万辆,同比分别减少22.02%、8.1%。
这种情况到了今年上半年有所改善,有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低速汽车行业总产值增长26.24%。由此,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行业分析报告指出,低速汽车行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总产量增长率5%左右,总产量将在205万-220万辆之间,未来几年低速汽车行业可能会再次步入良性发展期。
“农改非”后行业回暖
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运输发达程度存在巨大差别,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经有过类似的低速机动车辆,不少国家目前仍在生产使用。但对农村运输车辆低速汽车的名称及其界定,目前尚无确切、一致的解释。
美国1995年《联邦机动车辆安全规范》把农村运输称为“农庄到市场的农业运输”,它是“一种农民操纵一辆商用车的运输行为”,并把这种车辆称为“农庄汽车”。这种农庄汽车的含义是由农民驾驶或管理的一种私用车;用来运输各类农产品或农业机械和农业装备或给养。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都有专门用于农村运输的车辆,有的称为农夫汽车、农用运输车等等,都属于农村用汽车。
2004年10月1日,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发布实施,将原来的三轮农用车改称“三轮汽车”,原来的四轮农用车改称“低速货车”,并将二者合称“低速汽车”。这标志着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应运而生的“农用运输车”,从此正式纳入汽车管理体系。
“农改非”后,随着国家“三农”政策和惠农利农措施引导,行业外部环境趋于稳定,国家的相关政策基本到位,企业不断适应法规标准的调整和升级,低速汽车行业的下滑趋势有所改善。有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低速汽车总产量为190万辆,与2004年同期的209万辆相比下降了9.15%。其中低速货车年总产量为42.3万辆,同比下降3.3%;三轮汽车年总产量为147.7万辆,同比下降10.69%。从总体情况看,2005年低速汽车总产量仍然下滑,但下滑趋势较2004年同期的-21.85%已大大减缓。2006年,低速汽车销量为209万辆,同比增长10.6%。
多年来,行业排名前10名企业的年总产量占全行业的年总产量一直在90%以上,生产集中度一直呈递增趋势。2007年上半年,三轮汽车前10名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94.46%,低速货车前10名生产企业生产集中度为68.07%。
农村市场空间巨大
近几年,随着国家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国家通过加大农村投入,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使得低速汽车在农村的巨大市场空间逐渐呈现。
在一份机械工业农用运输车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五年内,农村有购车意向的无车用户占被调查用户的90.9%;而在已购置车辆的农户中,78.3%的被调查用户都有换新车或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
而一些低速汽车生产企业似乎也嗅到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的行业分析报告中提到,今年以来,一些低速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规范运作,积极应对标准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带来的变化,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面对今年以来低速汽车在保持价格低廉、吨位中小、速度低、道路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农业运输运程短、批次多、货物分散、运量小,以及农村道路条件差、车辆需求多样化等各种情况,企业不断地提高低速汽车整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并兼顾提高产品的舒适性及环保性、经济性,以既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又满足国家对汽车产品不断提高的安全、环保、节能法规要求。“价廉、实用、简便、耐用、安全、节能、环保”将是今后低速汽车发展的主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