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车展看国内汽车厂家的品牌整合走势
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展上,国内汽车企业的最大亮点被公认为是一汽展台:“一汽军团”第一次以全新面孔出现,携旗下七大品牌、36个产品,以“第一汽车”的整体形象和“第一伙伴”的市场理念隆重登场。这些品牌和产品,既包括民族品牌概念的“解放”和“红旗”,也包括与大众、丰田合资生产的系列轿车,与马自达合作的M6也同歩亮相。
一汽的“大手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品牌整合的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为在车展上,与一汽分庭抗礼的不仅有上汽集团,华晨集团喊着“与共和国汽车工业共成长”的口号,加入竞争大军。奇瑞和吉利也不甘示弱,款款新车亮相,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式。但透过热热闹闹的展台,不难发现,我国国产汽车品牌正在进入整合阶段。虽说汽车技术是国际的,但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将难以扭转目前中国轿车市场上的“外国人造品牌,中国人造汽车”的现状,但细分目前这些国内制造厂商,谁又能扛起“制造中国汽车品牌”的大旗呢?
合资引进:与狼共舞后谁是猎手?
此次车展,一汽希望宣传自己是“第一伙伴”,这个称号实际是向跨国巨头们的一种暗示――如果你要在中国长久立足,一汽是你的第一个选择。但其他国内汽车生产厂商也加快了国际合作的步伐。
此次车展东风汽车制造厂未以整体形象参加,据说就是因为和日产和标致PSA等国外公司的合作没有明确结果。但专家对这种合作有点担心。一位文笔犀利的专家这样形容:跨国集团是虎狼之师,正在中国汽车的大蛋糕上“狼吞虎咽”,在这场盛宴中,有几只“国产绵羊”陪坐。尽管这样形容有点过分,但也确实道出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隐患。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所有的合资轿车企业,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外方手上。在这些企业中,即便是外方没有控股,但技术是人家的,要害部门的主要职务、产品改型、进口散件的价格等都由人家把持,外商轻易不会让合资企业有开发轿车的能力。
有专家担心,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完全融入世界大潮,这些国产轿车的牌子可能还存在,但真正的老板是谁,谁也说不清楚。汽车行业是一个玩资本的行业,如果国内投资力度跟不上,就会失去发言权。合资引进,能不能使目前国产轿车经受住“外军航母”的冲击,无论车展多么热闹,我们也不能高兴得太早。
兼并重组,逐鹿中原后谁是英雄?
2002年的“井喷”行情,国内的“三大”汽车厂家挣了192亿元,尝到了市场的甜头,今年国内各汽车生产厂商纷纷扩大产能,兼并重组的势头排浪式涌来。
据专家分析,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值得关注的课题,是中国通过合作发展汽车业的策略,是否会随着羽翼的丰满而有所变化。拥有自身品牌的汽车是每个国家的梦想,即使是中国现在愿意以市场换技术,但让外资通过合资在中国售卖外资品牌仍是我国的汽车制造商不愿看到的。目前,中外合资的汽车项目以30年为期限,但中外合资造成的自主权缺失矛盾不需要那么久才表面化。
国内厂商加快重组步伐,上汽集团和安徽市政府合作开发的奇瑞;比亚迪兼并秦川;一汽更是大手笔,将天津汽车、海南马自达等企业纳入麾下。在这股兼并重组的产业大军中,还有一个孤军奋战的英雄--李书福,目前没有听到他要和谁合作的消息。但这位“草莽英雄”肯定比谁都清楚,汽车生产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靠低价位竞争并不是长期占领市场的上上策,找一个“如意伴侣联姻”是一件早晚的事。
产业充分竞争:大浪淘沙后谁是金子?
汽车行业应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但不同的人,对竞争的理解是不同的。作为政府官员,担心的可能是如何避免重复建设,认为那些小的汽车生产厂就不要建了;作为投资者,逐利的意识肯定是什么车型赚钱,就上什么车型;作为汽车行业的专家学者来说,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完全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的竞争还不够充分。
竞争不充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物美价廉。对普通来百姓来说,按照现在的收入,买辆汽车还是一个奢侈品,什么时候,买汽车能象买自行车一样,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就很充分了。这几年,中国的汽车生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竞争的加剧,原来的120多家汽车厂家只剩下不到一半。
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存在那么多的小厂,直接把各种优惠政策给“三大”算了,那样又似乎不太公平,谁说后起的没有竞争力呢?华晨汽车的崛起就证明了这一点,经过整合的华晨以全新面貌出现,推出中华2.0自动档和手动档、2.4手动档等新产品,并且制定了专业化的营销模式。“待产”的“宝马”更是来者不善,把竞争目标直接瞄准奥迪A4。
目前,我国汽车销量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细腰”,一个是7万元以下的低档位,一个是14至20万元的中档位。国内各汽车厂商争夺的目标市场蓝图也基本清晰,无论是针对普通百姓的吉利、都市白领的富康和威姿、还是直接叫板进口老品牌的奥迪A4和宝马,都将成为国内汽车厂商跑马圈地的“小卒子”,至于现在的这些“小卒”能否成为真正的“高头大马”,还需要让它们在真正的“赛场上”拼杀一番。到那时,“出身高贵”也许不是制胜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