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浮光掠影的旅游者来说,其实西欧各国的风景大同小异———湛蓝的天空、静谧的草坪、枝叶繁茂的树木与花朵、华美繁复的巴洛克式建筑———这已成为定格欧洲风格的最基本组成,也成为众多旅游者们札记本上的频繁修辞。 但许多人却不约而同地对袖珍国卢森堡倍加赞美,印象深刻:“如有可能的话,真该在卢森堡多住上几天……”也许卢森堡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袖珍吧!在欧盟十五个国家中,卢森堡是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这样一个袖珍小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却因为全国人均钢产量居世界第一而被誉为“钢铁巨人”!在欧盟十五个国家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就是这个小小的卢森堡。 卢森堡的意思是小城,四周被法国、比利时所围绕。地形富于变化,这个小小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森林!这个可使旅行者充分享受到旅游之乐的宁静国家。如同西欧广袤土地上凭空托起的一只精雕细琢的金漆托盘,每一侧都细致入微,独具匠心。 我们从比利时进入卢森堡,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空气清新,景色苍翠。导游说,到这里来的游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野外露营,以充分享受卢森堡的大自然风光。欧洲人认为,卢森堡是欧洲的“绿色心脏”。 城市里人还不少,大多是游客。进入卢森堡的首都——卢森堡市,我们来到宪法广场。这个广场一样是由步行街、雕像喷泉、小商店和慵懒的露天茶座组成,人们三五一群地坐站在广场四周。还有很多卖小工艺品的小贩,我发现这其中中国人占了大半,做着竹编书画等生意,倒也挺受欢迎。这附近还有个广场,也是小小的,中央有个小花市,列满了盛开的鲜花,花香洋溢在空气中,让人的心情也清新了起来。 广场上屹立着一座两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纪念碑是一座方尖形建筑,碑顶上站立着象征胜利的女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卢森堡都被德国占领,这个势单力薄的小国人民却不畏强暴,为自己的独立去战斗。我也在这个纪念碑前向他们的独立精神致意。 在宪法广场上凭栏眺望,有一座连接峡谷两边高地的大桥,这就是有名的阿道夫大桥。它是一座没有支柱的圆拱型石桥,飞架南北,把谷地两边的新、旧城区连接起来。阿道夫桥长八十多米,桥面有六车道宽,悬空高架,气势非凡,圆拱上有大小不一的桥洞,是欧洲的名桥之一。 卢森堡大峡谷本是两山之间的一条峡谷,卢森堡市就建在这条深五六十米的峡谷两岸,南岸是新城区,北岸是旧城区。峡谷幽深长远,两旁的山崖绿树苍翠,谷底下是一片绿茵茵的平地,偶见行人,还有一条小溪在静静地流淌。外形各异的房屋在潺潺流水和青翠树丛中构成一片迷人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这峡谷并不十分高,如果是从中国西部黄土高原,或者是内蒙古大草原来的游客,眼睛早已习惯了“一望无际”,定会惊讶地发问:“这就是‘大峡谷’吗?怎么这样小呀!”“大峡谷”最大处也不过几十米长,几十米宽,上面横架一座浮桥,人立桥头,一切尽收眼底,真有点像纵览“微缩景观”或某一处“大风景的标本”。然而别看是袖珍,俯瞰下去,却也起伏绵延,有树木沟渠,池水喷泉,道路草坪,两侧矗立精巧的西式尖顶建筑。谷底深渊,绿色覆盖着绿色,绿得几乎蔓延出峡谷,让人有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作“松排山面千重翠”的联想。 尽管停留时间短暂,仍经不起绿色的诱惑,从桥头台阶深入谷底,曲径探幽。 “大峡谷”内树木种类繁多,我沿着峡谷北面的Roosevelt大道一直往西到看台Place de Constitution,就看见了数十种结着不同果子的大树,从谷底郁郁葱葱地直长上来。 卢森堡民风淳朴,酷爱音乐。他们有句谚语:“一个卢森堡人一个玫瑰园(玫瑰花是他们的国花),两个卢森堡人一次咖啡聚会,三个卢森堡人一支乐队。”由此可见国民心境之自然、欢娱。我在卢森堡街头看见一个艺人快乐地站在街角弹奏着,一名少儿站在前面留心地倾听,我也受到他们的感染,忍不住站上去和他们照了一张照片。生活在这里的人,一定是快乐之人。 伫立立在卢森堡的街头,无论朝哪个方向看,都像掠见花园一景。这里流露出真正的静谧与安闲,正像“世外桃源”的“欧洲版”。我贪婪地闻着卢森堡的特有的浪漫气息,闲庭信步,悠然忘返。我想紧紧地拥抱着这像梦一样的森林、玫瑰、咖啡、音乐……(撰文:FreeFly 摄影:阿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