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业内风传吉利、奇瑞代工事宜,先是吉利代工生产英国TAXI,后有奇瑞代工克莱斯勒和菲亚特。然而,一时间用代工赚取点“加工费”的行为非议四起,让诸多汽车业界的老先生、新先生们着实不爽,多用白眼相向。
| |
白眼纷飞过后,不禁发问:“代工”究竟有无过失?何以如此遭人记恨?
欲探究竟,必先究其根源。在整个经济领域,“代工”已经司空见惯。即使在中国,“代工”一词本身,已经被讨论了二三十年,已经炒得熟烂。所谓“代工”,即OEM,源于中国台湾的通俗名称,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盛行于中国台湾,高涨于中国内地。说白了,“代工”是经济全球化的表征之一。
如是,代工只是个普通的商业模式,即使称不上根正苗红,本质上也并无原罪。
不必走远,就在中国,代工和被代工以及通过代工成功的范例比比皆是。以联想电脑为例,显卡是微星MSI的、MONITOR是冠捷AOC,联想鼠标是罗技OEM的,而起于代工的格兰仕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微波炉品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抛开诸多服装、家电、IT企业多年的代工经验不谈,还是回到汽车业界,放眼全球,代工也成就了不少全球企业。年销售额达到40亿欧元的麦格纳斯泰尔便是其中一例。麦格纳斯泰尔是个典型的代工企业:宝马X3、奔驰E系列、大切诺基(大切诺基新闻,大切诺基说吧)甚至保时捷的部分车型都由其代为生产,已经有百年历史。
中国人普遍认为代工只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事实上,麦氏企业的利润高于普通汽车企业的利润。故代工可耻,代工薄利一说多出自某位大侠的基于狭隘民族主义的臆想,不过子虚乌有罢了。
如此思量,代工本身不仅无罪,而且有功。纵观世界经济,代工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然而,老先生、新先生们又担心了:代工是一种简单的生产技能,必将导致自我研发功能的退化,乃至让我汽车企业丧失自主研发能力?
答曰:否,非若是也。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有雄心的企业在做代工时,是纯粹意义上的代工。简而言之,代工企业基本上是“卖一个没有自己品牌,却有自己研发成份在内的产品”。最愚蠢的企业也会把代工的技术吸收、消化;稍微聪明一些的企业,就会自然而然的实现从OEM(代工)到ODM(研发型代工)的转型;另外一些有胆识的企业就会再有一定积累之后,创立自己的品牌,由贴牌而创牌。
很明显,中国汽车业“用市场换技术”的道路走了若干年,如今来了代工模式,不用拿市场来交换,就能得到技术,又何乐而不为呢?
又云:中国汽车业界代工得到的技术多是低端技术。奇瑞与克莱斯勒的合作就是明证,道奇车本身就是产量少的低端淘汰车型。
此说似乎合理,然并不足以立足。因为并非低端淘汰车型才有代工需要。从被代工汽车的角度讲,某车型产量不足以支撑一条生产线,才有代工必要。故代工多是小产量车型,并非被淘汰车型。麦氏企业代工车型亦是明证。
可见,代工本身,亦有竞争。中国代工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仍只是低廉的人力成本,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然而,事实一定不会如此,中国企业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值得肯定和相信。
遥想19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来到中国考察后惊呼:中国没有企业。20多年过去,小宫隆再来,不知是否会吃了一惊。而恐怕这些让他吃惊的企业里,多半都有过代工的经历。
代工有功,汽车企业又何必拒绝?
(责任编辑:俞劲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