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市场换技术”的愿望落空,汽车合资企业“白白充当了国外品牌多年的经销商”之后,如今人们又开始逼迫合资企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很多人“气不打一处来”,对合资企业该造什么品牌的汽车过于“劳心费神”,似乎这些合资企业只有打造出真正的自主品牌才能将功补过、大快人心。
| |
如果目前的这种争论没有将国家汽车产业政策也带进来,笔者是不想参与讨论的,因为有些事情原本就是属于“你说他说我说,说说而已”。可是,一旦人们(不排除其中包括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广泛地曲解了相关的汽车产业政策,就非常容易误导并使得产业畸形发展,而改正错误往往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
毋庸讳言,合资企业目前仍然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力军,汽车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着主要的国内市场份额,而这些产品所用无不是全球品牌。有什么理由让他们更换新的商标?《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上说,要“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中则要求“新增整车项目、现有企业扩建产能以及跨类生产(如商用车企业投资生产轿车),都必须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的条件”。类似这样政策上的要求和宏观调控措施究竟能不能作为要求合资企业必须搞自主品牌的依据?
笔者认为不能。在如何做大做强中国汽车工业的问题上,任何忽略市场力量的行为方式都是不可能奏效的。市场认品牌,强大的品牌总是建立在可靠的产品质量之上,其中当然离不开技术创新,笔者这里忍不住想问一句:现阶段合资的汽车产品质量达到与全球一致的品牌标准了吗?合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哪里?如果没有,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该拿什么在市场上生根?
上个世纪,日本汽车工业靠模仿和追随西方技术迅速成为汽车强国,如今在信息技术全球普及的时代,纵然消除了贸易壁垒,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新的壁垒之下,效仿“日本经验”肯定将十分艰难。在这一点上,汽车业“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品牌的目标能否实现姑且另当别论,“自主品牌”号角的指向性在何方?
面对众多合资企业,其实我们对汽车业有多少自主品牌没有太大要求,1990年芬兰的经济还主要依靠向前苏联出售木材、橡胶等原材料,而仅仅一个诺基亚的出现,就让芬兰成为了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一个微软“视窗”浏览软件带给全世界的不只是滚滚财富,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示范……
中国汽车业呼唤“自主品牌”的本质呼吁的是全行业全方位的创新,对其任何机械的刻板的理解都是狭隘和无知的。
那么对于合资企业造什么品牌究竟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起点上来吧,当初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庞大的深不可测的市场,才有了合资企业的诞生,才有了汽车业这几年的蓬勃发展,所以,只要管好了市场,我们不妨放宽一百个心———管它造什么品牌。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