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内车市需求量预计将超过800万辆,比2006年增长18%;而产量将超过900万辆,比上年增长20%以上。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7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绿皮书认为,虽然今年汽车产销量仍将有较大发展,但产能过剩、出口秩序混乱、利润下降等问题将成为需要面对的挑战。
产能过剩、出口秩序混乱、利润降低
三大问题困扰车市
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各路资金纷纷加入造车行列,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800万辆,跨国公司的汽车项目大都是大型重点项目,也是目前产能增长的最主要部分,但目前这部分投资没有受到任何阻碍,一路绿灯放行,预计一段时间内,汽车业总体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有根本变化,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将汽车业列入“产能过剩”行业。
绿皮书分析认为,去年我国许多企业的产能只是部分释放,汽车市场的价格震荡已经相当剧烈,如果产能进一步释放或全部释放,市场销售形势将进一步严峻,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几乎所有汽车企业,其在加大新车型推出力度的同时,无奈地主动或被动、明或暗、主观或客观上参与了价格战。随着汽车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部分车型的滞销,2006年以来,汽车库存量持续上升,6、7、8三月汽车库存量分别为115437辆、137501辆和149991辆,8月汽车库存量与1月份库存数相比,增加了约118%,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当前汽车产能过剩的一种反映。
同时,困扰汽车业的另一个问题是汽车出口秩序的混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量为9万多辆,同比均增长近100%。虽然增长速度非常可喜,但是在增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由于出口企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出口企业为竞争而相互压价;产品出口后,由于有些企业能力有限,缺乏相关的售后服务……这些都对国内的汽车出口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引起了很多贸易摩擦和诉讼,严重损害了国内汽车出口企业的自身利益和声誉。
此外,尽管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那是在2005年利润基数极低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呈现出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因为汽车业的供求矛盾在未来不是缓解而是加剧,多年孕育的产能势必将整个行业拉到利润更小的空间,原材料上涨状况在未来也没有大幅回落的迹象。
车价走低、消费转移、自主研发
车市发展机遇不少
对于未来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绿皮书分析认为,汽车价格仍有下降空间。由于目前汽车产能扩张过快,产大于销将导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零部件体系逐渐完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钢铁、电子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下滑,进一步降低了汽车生产、运营成本;大量新车超低价上市,新老车型竞争更加激烈,多样化选择使消费者观望心态趋强,增加了价格下降的压力;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利润率还是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际资本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价格下降在所难免。
同时,汽车消费将呈现梯度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汽车业已进入成长期,率先买车的是最高收入群体,此时中心城市增长会很快;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向次高收入群体发展,比如二线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等;再往后,增长的中心还会向内地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过渡。而且每个靠后层级的消费人群在绝对量上要远远大于前一个层级,这无疑会给汽车消费需求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
此外,自主品牌汽车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对收入不高、讲究实用的内地中小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村消费者而言,自主品牌汽车无疑是他们消费的首选。由于没有外资伙伴的限制,自主品牌企业可以充分地享有海外市场,扩大产品的出口,尽管这些企业目前在海外的销量还不大,但可以预见,今后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同时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庞大的本土市场需求、零部件配套体系的长足进步、多年的市场培育等诸多因素,都使国内市场环境在朝着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的方向发展。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已具备初步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企业今后的增长速度将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