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日前决定,将旗下两个乘用车品牌双龙和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以促使两个品牌之间的协同发展。
这座“桥梁”就是指已经成立的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运行委员会,在这个运行委员会中,分别由上汽副总裁墨斐和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王晓秋担任正、副主任职位。
墨斐的使命
墨斐在通用服务三十多年,现为上汽第三号人物。去年8月份走马上任上汽双龙代表理事,是上汽双龙董事中职位最高的一位。
“我的职责将主要集中于战略性的问题上,如产品系列的构建,发展上汽与双龙的协同效应,构建双龙的国际业务以及协同上汽与双龙的国际业务的发展。”去年8月份上任之际,墨斐这样阐述自己的职责。
而上海汽车公关负责人透露:“自主品牌运行委员会的成立,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汽荣威和双龙的协同效应。”
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运行委员会,由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仪征分公司、采购部、经济运行部、工程院等分公司和部门组成,职能涉及乘用车从研发到采购到生产到销售整个生产链。双龙虽不在其中,但作为主任的墨斐在双龙具有理事职位,并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王晓秋则是荣威所在的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的总经理,正副主任的配合,将使两个公司之间的合作达到“1+1>2”的效应。
上汽汽车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委员会成立以来,已经开会多次,讨论关于两个品牌如何协同发展的事宜,除了一些重大事情需向陈虹汇报外,很多事情墨斐就可以直接决定。
协同发展
双龙和荣威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此前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和总裁陈虹,在多个场合反复提到的。
“将来双龙必然要与上汽在英国、中国的业务实现协同。”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说。而陈虹也表示:“除引进中国生产产品,未来我们的荣威也要卖到韩国去。”
对于此前有荣威要卖到韩国去的说法,上海汽车公关部相关人员表示并不全面。“以后上汽双龙和荣威将在韩国和中国共享产品平台。”该人士说。
所谓的共享产品平台,是指将来双龙和荣威将共同开发产品平台,平台开发完成后,韩国和中国将使用同一个平台,分别针对中国和韩国不同的消费特点,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不是上汽一家的做法,而是全球国际大公司的惯例,”上汽公关部相关人员表示,“因为开发一个平台的成本很高,全球采用同一平台,是全球统筹规划的体现。”
此前,上汽正在进行的S-100计划,就是与KYRON同一平台开发的一款SUV。而据上汽内部人士透露,上汽今年将上市的W261,未来也将与双龙共享平台,韩国双龙将在此平台上开发中小型车。
双龙和荣威在平台上的共享,可以为彼此带来更大的效益。
“基于ROVER平台的荣威汽车,主要以轿车为主,而双龙SUV则可与之实现车型的互补。”陈虹认为双龙和荣威各有千秋。
显然,一旦双龙采用了以轿车为主的荣威产品平台,则可以弥补其在轿车市场上的短板。
反之,如果引进韩国双龙SUV平台,对上汽而言也能拥有更多的产品序列,这对于一心要成为中国汽车界自主品牌“领军企业”的上汽,也是必不可少的。
协同法则
“荣威75不会简单拿到韩国生产,韩国的双龙汽车也不会简单拿到中国生产,韩国和中国各需要什么样的车,研发什么样的车型平台,才能更大程度地同时满足两大市场需求,这些都是以墨斐为首的自主品牌运行委员会所需要考虑的。
“该运行委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双龙和荣威在产品、市场包括采购上进行协同。”上汽公关部相关人员表示。
特别是市场,根据上海汽车2月8日公布的双龙汽车在韩国证交所发布的2006年经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利润扭亏为盈,经常利润亏损比2005年有所减少;但根据韩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一次性回转账面剩余所得税资产1382亿韩元,使得2006年当期净利润亏损196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16.38亿元)
虽然双龙利润有所好转,但双龙的海外市场,对双龙的销售和利润作出了一半的贡献,并且双龙海外市场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根据双龙规划,韩国国内的销量由2006年的8.7万辆扩大到2010年的15.3万辆,出口由2006年的8.5万辆增加到2010年的18.6万辆。
而荣威的策略也是国内外市场“齐头并进”,最多在两年后要进攻海外市场。
一旦双龙和荣威采用了同一平台,虽然外形配置可以有所区别,但从本质上而言,难免存在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如何来协同两者在海外市场的竞争,这也是自主品牌运行委员会所需要考虑的。
此外,在实现了平台共享后,该运行委员会还将进行全球采购的协同,以在采购成本上都能节约资源,达到“双赢”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