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15媒体的关注纷纷聚焦于打假维权时,一则关于车载电话安全隐患的声讨信息显得格外扎眼。3月15日,由品牌汽车俱乐部主办、品牌论坛网协办的“为100万车友安全讨说法——车主维权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上,广大车友们用鲜活的血与泪的教训控诉了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围朋友身上各种安全隐患的事故。据统计,近年因为开车打电话而出交通事故的比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私家车的占有率在逐年增多,即时通讯也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的严峻性做出一番讨论,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列数了现存车载电话的种种安全问题。
现代商务需求已经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转移到车上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电话中谈工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是在交通安全上,却埋下了一个安全隐患。科学研究表明:边接打电话,边开车,注意力下降20%—70%。可以说,开车的安全系数相对降低。
驾车时接打电话是潜伏的隐行杀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现代信息社会需要人们随时随地的同外界保持联系,于是,各种号称解放双手、实现安全驾驶和使用移动电话两不误“安全汽车电话”——车载电话诞生了。移动通讯带给我们的“通讯自由”,而对于驾驶者来讲,自由之外,安全必不可少,“安全”便是车载电话的目的所在,驾车者使用车载电话通讯真的安全可靠吗?
驾车人在驾车时使用车载电话,虽然“解放”了双手,但是并没有解放驾车人的大脑。众所周知,决定安全驾驶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司机大脑的工作状态,司机驾驶时精神应高度集中,但车载电话设计出来以后,并没有实实在在的解放驾车者,在提供通话信息的同时也分散了司机的注意力,与使用手机没有明显的区别,反应时间也相应地增加,车辆操作难度加大,司机为接受车载电话的信息所付出的脑力甚至超过了驾驶,这些都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2007年,随着中国车辆的逐年增加,有关汽车消费的事件频繁发生,出现种种安全质量问题,有关汽车安全问题的隐患,消费者投诉逐渐增多,无数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消费者这一权益必须得到维护,车主们的生命财产必须得到保护。
深受其害的车友张先生在会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与会者讲述了他那段触目惊心的往事,2003年,当车载电话刚刚开始盛行时,他购买了一部车载电话,但是由于车载电话虽然“解放”了双手,但是在驾车打电话却同样要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车载电话上,比如查看车载电话的短信、倾听车载电话发出的声音、思索下一步该如何回答等等,这些都明显影响到他对路况的关注,他的大脑负担也因此加重。于是,好几次交通事故都擦肩而过……
同时,这位车友还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上很多所谓的“汽车电话”、“车载电话”,其实只是一个语音放大器,简单地把手机语音放大,只不过是手机的扩音版,车友接打时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集中在上面,并无安全保障,成了“形同虚设”的装饰。因此,汽车生产商有必要在这个非汽车零部件上做些研究,提高整个汽车的安全性。
据一份权威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因驾车时使用车载电话而致死的人数已经日益增加,人们在驾车过程中车载电话已经成为发生车祸的重要原因。
2007年消费者已经把“安全”放到了众多购车因素的首位,人们对于汽车安全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消费者的购车境界也从最初的“感性化”跨越前几年的“理性化”,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知识化”,这促使了各汽车辅助的配件企业对其产品安全性能的高度重视。安全性能存在隐患的汽车配件产品,即便外观和其他性能再出众,如果不能保证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将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诚如品牌汽车俱乐部秘书长王志民在会上指出,品牌汽车俱乐部之所以选择在“3·15”这样的时机站出来替百万车友的生命安全讨公平,就是希望集合广大消费者的呼声,与“3·15”一道联手,一起行动起来维护车主门的权益,让全社会、让汽车生产商、让汽车设备制造商一道关注、重视车主们的安全,为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汽车俱乐部搭建这一平台,就是要指出汽车对车主们存在的种种安全隐患,希望能为改善目前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真正为创造出和谐社会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