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醒目地出现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规则》对准入企业设下了多达15道门槛,并实行苛刻的一项否决制。业内专家指出,准入门槛设定得如此严格,表明国家发改委整肃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的意志相当坚决。
《规则》明确规定,今后“从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企业,应当获得国家发改委的许可方能取得生产资格”。而这15项生产条件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只有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且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不超过20%,才能通过考核。
“这项政策必须出台。”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中的滥竽充数者太多。
为了鼓励研究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我国对相关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包括无息国债贷款等在内的财政优惠,这造成很多汽车企业、科研机构为了享受优惠,蜂拥上报新能源汽车项目,但拿到审批后却从不进行相关研发。目前,国内申请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企业至少有几十家。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也指出,新能源概念已成为进入汽车业“淘金”的幌子和捷径,准入门槛的提高,有利于保护真正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获得优惠。
《规则》界定,所谓新能源是指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汽车等。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在6年前起步,相关新能源研发已经兴起。上海汽车的燃料电池车推出了第四代,在去年的北京车展上,上汽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混合动力车正式亮相,并宣布明年量产;同时,包括比亚迪、奇瑞、华普、东风都推出了混合动力车,其中,以上一代蓝鸟为基础设计的东风混合动力车已小批量投放使用。不过,由于市场推广和资金限制,这些新能源汽车项目目前进展缓慢。
贾新光指出,在规范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同时,我国应借鉴日本及欧美的政策,对于购买环保新能源车的消费者给予奖励,以此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