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成都和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对其具体内涵和影响,各方人士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大家都认为成渝两地将因此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摆在决策者和经济学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破题?”
6月30日下午,成都京川宾馆三楼普洱茶坊。
“汽车”这两个字显然触动了这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敏感的神经。身着咖啡色“JEEP”T恤的郭教授慨然说道:“统筹城乡,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让相当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大力发展产业,以城市带动农村。当然,适合成都以及四川发展的产业很多,而汽车产业则是明智的选择之一。”
大产业:汽车一拉一大片
“为什么说发展汽车产业是实现统筹城乡的明智之举呢?因为它是一个大产业,不仅中游大有可为,对其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巨大。”郭教授解释说,“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一个整车项目至少可以养活几十家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有研究表明,一个整车厂的产值单位可以带来相关产业三个产值单位。因此,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而汽车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又可以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就可以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变为市民———而这正是统筹城乡需要达到的效果。”
郭教授说,从中国几个比较成型的经济圈来看,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其重要的支撑之一———长三角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南京菲亚特、跃进汽车、吉利汽车等知名品牌和汽车,珠三角有广州本田、广州丰田、金龙客车、比亚迪等支撑,环渤海则有天津一汽丰田、北京奔驰、北京现代、福田汽车等大型汽车项目。同样地处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圈,重庆就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把摩托车、汽车产业做大做强了。有这么多成功的范例,我们为什么不敢做做汽车梦呢?
大汽车:不要只盯着轿车
“发展汽车产业,不能只盯着轿车。我所说的汽车产业是大汽车产业的概念:越野车、大皮卡、客车、货车、农用车、特种车甚至工程车,都属于大汽车的范畴。从目前全国汽车产业布局来看,我们要发展轿车显然没多少优势。相反,背靠中国广阔的西部市场,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客车、货车、特种车、农用车和越野车,四川却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而且,中国西部多山的邻国也是我们的潜在市场啊!”郭教授说。
据了解,目前四川仅有十万辆整车年产能,甚至连一个合资企业的产能都比不上。在这十万辆产能之中,客车、货车占了绝大多数,而乘用车所占份额很少,特别是轿车几乎为零。而上述合资企业或者后来发展起来的自主品牌企业的主要精力是在轿车上面,四川要在它们中间发展轿车工业,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而它们留下的空间正是四川汽车工业突围的缺口。四川有成都一汽、南骏、王牌等客货车企业,也有一汽四川专用车厂等小有名气的企业,它们在这些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四川发展“大汽车”应当说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汽车既是统筹城乡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城乡人民生活的伴侣。统筹城乡,要大力发展交通、发展旅游、开展建设,最需要的恰恰是客车、货车、特种、农用车这些。在发展思路上,轿车可以合资、可以和国外企业合作,大汽车照样可以引进资金、技术,引进世界名牌,发展的道路一样宽阔。“我注意到近期的股市,商用车股如中国重汽、福田汽车的股价明显高于乘用车一汽轿车、上海汽车、ST金杯等股价。这就是一个商用车前途看好的间接证明。”郭教授满怀激情。
大成都:全省资源需统筹
“当然,发展大汽车仅靠成都是不行的。”郭教授说,“虽然成都和重庆同时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但两者不是一个能量级。重庆是直辖市,拥有40多个直接管辖区、市县的资源,而成都只有20个左右的区、市、县,产业的结构没有重庆那么完整,因此我们所说的成都是成都经济圈,至少应包括以成都为核心的两小时经济圈,是大成都的概念。这个区域,既包括龙头成都、重工业基地德阳、综合实力强大的绵阳,也包括资阳、南充、乐山、眉山等。”从目前情况来看,四川的汽车制造业不仅分散,缺乏统筹,而且规模都不大,这就没有集团优势,缺乏整体竞争力。需要在大成都范围内统筹发展,不仅需要发展整车制造业,也需要发展整车的上游产业和汽车售后维修的下游产业。
“在与重庆的统筹中,我们不妨放下架子甘当配角,为重庆的整车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配套生产零部件,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啊!”郭教授说。本报记者王飞
回顾:辉煌已逝优势犹存
“成都和重庆设立试验区,将进一步加强两地之间的交流,重庆的整车制造业比较发达,成都也有较好的机械、电子产业基础,而且汽车配套企业也比较多,两地资源互补,利用这个契机,将会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上周,成都市政府部门一分管汽车行业规划的负责人表示。四川省商务厅的一位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试验区的设立对汽车行业而言绝对是利好消息。”
利好何在?这让我们不得不提起成都乃至四川汽车产业的基础和现状。
“想当年”:
四川汽车人的隐痛
6月29日上午,某汽车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一位坐在老板椅上、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川车界资深人士,在与记者谈及四川汽车产业基础和现状的时候,他整整有一两分钟没有说话,也许,他正在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工业的辉煌时期:“那时候汽车产业的产值曾排在全国第四位,四川有自己完整的汽车产业形态,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果然,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但是现在,我们的汽车工业产值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汽车产业发达的省市了。我们全省全年的产能连别人一家企业的产能都达不到!”
“想当年”可能已经成为四川老一辈汽车人的口头禅,在采访几位业界知名的“四川汽车人”时,他们都会频繁提及这个词语。每个老汽车人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四川汽车工业的辉煌。老一辈汽车人之所以热衷于重提当年勇,是因为现在的四川汽车产业已经不再如当年风光。在近十年全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曾经放过了很多机会,当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车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时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四川汽车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到了现在,四川除了四川一汽丰田、成都一汽等个别企业的名字还叫得响以外,很多整车企业几乎已经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有的则永远消失了。在目前四川仅有的十万辆整车年产能之中,客车、货车占了绝大多数,而乘用车所占份额很少,特别是轿车几乎为零。
“我们落后了的原因是因为其他人发展太快了,而我们又没有抓住发展汽车产业的最好机遇。”“当时通用来过、本田来过……我们就没有接招,放过了这样的合作机会。如果当时与其合作,可能中国汽车生产基地中,就有成都的名号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直到现在还感叹不已:“在其他企业该合资的合资、做自主品牌的做自主品牌的情况下,我们的机会已经不多了,现在再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了!”
看现状:
四川汽车业悄然进步
不过,得益于以前打下的较好基础,四川目前的汽车配套体系依然比较完善。近年,南骏汽车、王牌汽车等也有不错的发展。就在6月份,有两件事情证明了四川汽车业正在悄然进步。一是中国第一家汽车柴油机电喷系统研制生产企业———中国一航成飞集团成都威特电喷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完成了10000件单体泵的批生产总装工作;二是上周四川辽宁两省领导均高调出席绵阳华瑞汽车搬迁工程仪式,华晨集团董事长、总裁祁玉民在工地的临时会场宣布,这次搬迁是华晨汽车南方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2010年这里将成为华晨整车15万辆产销能力的基地。此外,绵阳已成功地从浙江引进了一家特种汽车制造厂,温江也从重庆引进了占地500亩的隆鑫客车项目,成都的野马汽车被绵阳富临集团重组后正在积蓄力量、谋求发展,大地汽车虽然举步艰难但也在默默无闻地贴牌生产,总部位于龙泉驿的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不仅想把旗下的桐江牌农用车做大,还一直在谋求与两个著名客车品牌合资造车。由此可见,四川并不缺乏发展汽车产业的有识之士。
2006年,成都市经委和成都市汽车产业推进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汽车工业企业资源整合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我市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着手解决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问题,这些都是四川汽车工业重整旗鼓的前提条件。
据成都市汽车产业推进办公室一负责人介绍,目前汽车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0年,全市汽车整车产量将达到25万辆,产值400个亿。虽然从整体来看,这个目标并不算宏伟,但是相比目前年产能10万辆整车,去年销售6万辆整车的规模而言,这几年四川汽车业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