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吉利遇到何种困境,李书福总有变通之道。
7月15日晚,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将花费16亿港元向母公司吉利集团收购旗下包括浙江吉利、上海华普、浙江金刚以及陆虎4家联营公司的股权,其持股量将超过联营公司股本的90%。
李书福显然在向外界传达一条重要的信息:吉利将整体上市。汽车分析师郭宇认为,李书福制造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融资。
在汽车业界,快速的销量便意味着大量的现金流,而现金流是维持其持续发展的保证,奇瑞便是典型模式。而一向标榜销量快速增长的吉利,因何急于融资?
概念融资
李书福的这步棋显然情非得已。
虽然同为自主品牌,奇瑞与吉利却有显著的区别。从本质划分,奇瑞属于地方政府企业,因而其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凭借其特殊的政府企业角色不断地得到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从建立至今,奇瑞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112亿巨资贷款,这为奇瑞的快速扩张提供了资本保证。
而吉利不同,作为中国民营汽车企业的龙头,吉利从国家获得的支持显然无法与奇瑞相比,李书福则不止一次地阐述吉利从诞生到现在的“苦孩子”形象。对于李书福而言,吉利快速扩张过程的资本问题成为其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既然不能从银行获得支持,则只能借助资本市场得以实现。
在H股,李书福展现了其作为资本高手的另一个形象,2003年4月,吉利通过与香港国润集团的合作来推进吉利汽车在香港的上市。次年5月,吉利完成了对Proper Glory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该公司惟一的股东,从而拥有了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60.68%的股份,成功实现了其在香港上市的计划。
资本市场此后对于吉利的拓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支持作用。2006年10月24日,李书福代表H股吉利汽车收购了英国猛铜,此项收购涉及资本1985万英镑,这是吉利汽车借助上市融资完成的第一笔国际收购。
然而,相对于吉利的扩张速度而言,香港上市公司所能提供的资本支持仍然有限。对于吉利而言,如何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是其能否保持快速增长的核心保证。然而,吉利前年推出的金刚,月销量只有4000辆左右,而去年末刚刚上市的远景,月销量不足2000辆。金刚与远景的表现致使吉利下调其本年度的销售目标。
国内媒体披露,由于上半年销售状况不佳,吉利已经将年初指定的29万辆的销售目标下调到18万辆。
在吉利的产品结构中,处于低端的优利欧、美日等车型由于价格低廉,利润微薄,而其寄予盈利希望的金刚与远景表现疲弱,这让一向依靠充足现金流来支撑扩张的吉利措手不及。
在此背景下,李书福唯有借力上市公司融资,而当下能够提振股价的概念便是其整体上市的计划。在收购了旗下的4家关联公司后,李书福明确表示,此次收购“反映管理层致力改善及重组结构,以提升整体透明度,并最终成为吉利集团所有汽车相关业务的最终控股公司”。
但对于吉利而言,整体上市的概念或者可解一时之困,但却无法解决吉利目前发展中的核心瓶颈,即产品质量的提升疲弱。
质量瓶颈
如何彻底摆脱吉利一直以来“质低价廉”的品牌形象,一直是李书福的一块心病。4月,借助上海国际车展,李书福发布吉利转型计划,冀望借助金刚、远景与猛铜来改变吉利的品牌形象。
同时,吉利开始了其换标的表演秀,百万悬赏,各大网站博客一时间讨论得沸沸扬扬,这是李书福试图改变形象的又一次炒作,但这次换标事件至今仍无结论;此前,吉利曾经一度倾向于将华普打造为其高端品牌,但由于徐刚与李书福之间微妙的关系,华普与吉利多款车型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此后,李书福收回华普,华普亦至今毫无起色。
与其他的同类产品相比,吉利的车在同级别车型中售价最低,除去低端车型外,吉利金刚的价格一直徘徊在6万元左右,而远景的价格在8万元左右。同级别的合资品牌车型价格大概是其一倍,纵使如此,吉利的两款转型车型仍然销售乏力。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市场表现,李书福很清楚其本质原因,中国汽车市场历经7年的高速发展后,市场趋于成熟,卖方市场早已转向买方市场,汽车理性消费时代来临,在经济型轿车的选择中,汽车品质与安全成为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凭借价格制胜的时代已经逝去。
“我在去年就感觉到这样下去不行,基础不扎实,一个企业发展不能直线上升,要不然迟早会塌下来。所以不能偷工减料、急于求成。”李说。对于产品质量提升的疲弱,李书福心里很明白。
但面对另一个竞争对手奇瑞的步步紧逼,在急于求成与稳扎稳打之间,吉利似乎一直游移不定,相对于吉利只有两款转型中高端车型,奇瑞业已拥有旗云、瑞虎、A520、A516、东方之子等在内的数款车型。
这让李书福着急。6月底,李书福签名售书的新闻出现在网络上,售书只是噱头,售书的过程中,李书福卖了16辆车。面对吉利一直提振无效的销量数字,李书福甚至开始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亲自上阵。
按照吉利的计划,其台州、宁波和上海的四个工厂年产能达到40万辆,但按照今年18万量的销售目标,将有22万辆产能空放。资源利用率低下,成为吉利目前发展的又一突出矛盾。
考验严峻
虽然情况不妙,但吉利仍然冀望于话题炒作来提振销量。这也是李书福一贯的营销策略,借助媒体通道,制造话题,炒作新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李书福最新的噱头目标明确,借助卡罗拉拉升远景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
卡罗拉是丰田全球同步的最新车型,其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辆,是全球销量最高的车型之一。李书福自信远景在某些关键部位已经超越了卡罗拉。“我们只能说在技术方面略高于卡罗拉,因为品牌建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将朝着铸就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向努力。”李书福说。
按照这个目标,李书福为吉利制定的最新学习目标是丰田,这家以模仿丰田起家的民营汽车企业,到今日终于大方地确定了自己的偶像。“丰田作为汽车行业的佼佼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成长的镜子。”李说。
借助卡罗拉与丰田,许久未有新闻的吉利再次受到关注。但显然知名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质量与销量的提振。
长春车展期间,对于吉利提出的学习话题,日本某汽车企业高管松井认为,现在的汽车市场不比当年,在目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自主品牌会很艰难,质量是最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松井的言外之意在于,吉利的质量与国际接轨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李书福已经等不及夯实的过程,对吉利而言,其海外扩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2007年,吉利海外销售目标为3.3万辆,李书福乐观地表示,到2015年,吉利的产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2/3出口。
只有8年的时间,2/3出口意味着132万辆汽车将从吉利走向国际市场,除去第三世界国家,更多的出口量应当面向欧美市场。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对此显然非常明白,“吉利学习丰田,就是要学习丰田管理和研发等方面的经验,提升吉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品质和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两年前,李书福写下了这段并不诗意的文字,它蕴含了李书福的某种渴望。
8年后,吉利将怎样提振其产品质量并与国际接轨?李书福或许已经有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