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原材料等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产品进行价格上调,来自下游消费者对汽车降价期待的压力也不小──
消费者还是期待降价
正在大力进行成本控制的厂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说,通胀造成的压力是有形的话,那么消费者对车价下降的心理预期就是一股无形的压力。
记者对未来一年内有购车计划的,且购买目标为5万元以上、30万元以内车型的潜在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最终的有效样本为50个,其中男性33名,女性17名,受访者年龄主要为25-40岁的中青年消费者。其中多数消费者都明显地感觉到了近期物价的上涨,但因此而担忧车价上涨的,却几乎没有。对于车价,消费者普遍认为还有下降的空间。
消费者对降价充满期待
“现在的车价本身就还有水分啊……你利润本来就比人家国外的高,再涨价不是没道理么”,和家人一起在新亚市看车的徐先生说。徐先生是在网上看到东风标致307降价的消息后,特意来看车的。“我就打算赶在刚降价之后出手,这样至少仨月半年内自己的车不至于贬值。”
徐先生的话代表了很多消费者的心态——期待降价,而且希望在自己出手之前就降到底。记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对汽车降价心存期待,而当记者问到,您是否考虑过,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汽车的价格也有可能上涨时,得到的答案却普遍都是“不会”、“不大可能”等否定回答。
虽然近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CPI上涨4.4%,创33个月来涨幅新高,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并接受了生活中的各种必需品——肉、蛋、奶,甚至方便面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涨价,不过对于汽车,消费者却坚定地认为,车价不仅不会上涨,而且还应该继续下降。
即使是持续热销的广州丰田凯美瑞,记者在它的潜在客户中也找到了一位颇为理性的消费者。马先生在中关村做计算机配件生意,准备近期换掉开了近10年的捷达,但对凯美瑞情有独钟的他却并不急于出手,“上个月还得加1万多呢,再等俩月它能没有优惠?我打算等到年底,要是不降价,我还可以考虑雅阁。”
根据记者的调查,消费者不仅相信今年下半年汽车仍会降价,而且这一想法还异常的坚定。再加上目前各级别的车型都异常丰富,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消费者在选车的过程中,很少有执著的只钟情于一款车的人,多数都会在同一级别,相似的价格区间中挑出两三款车作为备选——这几款车往往属于相同的级别,性能差距又不大,配置情况也类似。那么,最终左右他们选择的决定因素,就非价格莫属了。
买卖双方“共创”降价惯性
回顾近年的车市行情,2006年3月份、6月份、10月份、12月份及今年3月份都出现了幅度比较大,涉及厂商比较多的降价潮。
其中原因除了国内车价虚高,本身的价格水分外,记者认为降价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某款车型投放市场一定时期后,其研发成本摊销完毕,进入上量阶段。再加上厂商通过结盟或合资的零部件配套厂降低了采购成本以及在生产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都使得车价走低。
另一方面,厂商为了提高自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打压竞争对手,或所推车型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库存压力增大时,也会推出降价的措施。这两方面,第一点原因所带来的降价幅度和广度都相对有限,而第二点才是目前多数降价行为的主因。
然而,如此频繁且大规模的降价,在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使很多消费者甚至认定,降价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传统。如果哪款车上市后两年价格都没有一点松动,那真是堪称神车了。由于汽车目前尚属于奢侈类消费品,消费者虽然做出了购买汽车的决定,但往往并不急于马上购买,而是会先慢慢地了解市场情况,谨慎地比较、挑选适合自己的车型,然后等待最佳的购买时机再出手。等一等就可以省下几千甚至上万元,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这次调查记者发现,多年来车市的降价风给消费者心中留下了很强烈的思维惯性,但是消费者也并不会一味地等待降价,持币待购。多数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购买他关注已久的车型。对于那些没有迫切购车需求的消费者,大部分还是会选择继续观望,准备在新一轮的降价风暴来临的时候再购买。
这对汽车企业来说,恐怕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但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车企需要做的是顺应消费者需求,但不应恶性竞争,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的汽车,而不是低质低价的次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