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人才瓶颈阻碍中国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8月5日,第四届中国(花都)汽车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跳出了往届就汽车而论汽车产业的圈子,以“汽车·人才”为主题,可谓切中了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国汽车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显得很不相称。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中国逐渐进入汽车社会,国内需求旺盛,汽车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非常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人才的渴求也许不亚于任何一个产业。

  然而,与会专家认为,人才短缺,人才培养体制滞后,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企业留不住人才,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难题。

  实际上,上述问题合资企业、本土品牌汽车企业都存在,当然以本土品牌、国有企业为重。其中深层的问题是传统培养机制没有根本改观,国有企业人才机制落后,政策支持、引导不够,企业培养缺乏长远眼光,急功近利。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越加暴露。如果不能从战略上长远规划,政策上加以具体的支持引导,必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素质。

  需求之渴

  “过去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国际化的问题,在目前中国汽车产业这么快的发展速度下,人才问题,人才战略才是目前中国汽车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当前中国汽车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汽车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巨大,从顶级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到一些技术工人,都有很大的需求,而中国汽车业现有人才结构很不合理。”

  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研发人才缺口50万,由于售后服务需要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维修人才甚至缺口达到80万。未来5年,包括研发、营销、维修、管理人才全面紧缺,具有国际水准的顶尖营销、管理人才更是奇缺。

  “实际上,我们过去在人才培养上有个误区,就是认为研发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既懂技术又擅长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最吃香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市场发展过快,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明显不能满足,只能是缺人了相关岗位的调过来使用。这也是许多人才培养滞后的国有企业、本土品牌企业头疼的问题。

  培养之惑

  从国内人才的培养渠道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学校培养和企业内部培养,然而,这两个主流渠道虽面对的是不同的培养对象,但都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学校很难培养出一出校门就轻车熟路的汽车人才,企业内部培养也不乏精英人才,但投入太大,成功几率太低。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很有问题,‘产、学、研’培养模式大家虽都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的企业、社会、学校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这使得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培养体系很落后。”余卓平院长告诉记者。

  余卓平认为,中国的企业和学校结合的培养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原来计划经济的培养体系上,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了,学校培养体系也须变革,发达国家的企业什么时候学生都是可以去实习的,学校和企业联系异常紧密。

  “‘产、学、研’方式为什么没有做好?关键是没有很好的机制,三方没有全方位的互动,国家没有按市场发展出台有利的机制加以引导,市场变了,必须要有灵活的机制。”海归人物、吉利集团副总裁、浙江汽车工程学院院长赵福全对国内培养机制颇有微辞。

  另外,企业多以自己培养为人才输送的渠道,但是,多数企业缺乏汽车人才储备的概念,由于急功近利,很难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这也是像一汽、东风这样的老国企面临的人才难题。

  解困之道

  专家普遍认为,人才供求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研发人员逐渐多了,但极缺顶尖人才,一线熟练技工需求庞大,但短期内难以成长起来,顶尖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很少而且多数流入跨国企业和合资公司,海归派也有的难以适应国内研发体系而另寻他途。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普遍头疼的课题。

  “事实上,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问题,这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人事制度必须在三方中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从政策上、体制上形成体系,长此以往,培养中国的全球人才。”余卓平为培养体系建言献策。

  首先,学校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结合,不能脱节。余卓平认为,不能紧盯在汽车研发制造人才培养上,汽车人才是跟材料、能源、IT绑在一起的,未来保险、金融、物流营销服务人才需求巨大,应立足培养熟悉这些领域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人才。

  其次,汽车企业内部培养应具有长远规划,形成灵活的机制,不要急于求成。这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自己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来了,但由于薪酬低、上升空间有限、机制不灵活,人才也会流失。实际上,这也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这方面,合资企业和一些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倒颇有心得。

  再者,对于学有所成的海归人才,除在报酬、工作环境方面满足外,一定要给海归们时间以融入国内车企,适应新的研发体系,并且配备相应的团队,不能追求短期成果。实际上,多数海归人员并不是看着薪水而来,主要是出于看到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余卓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