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汽车品牌高峰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汽车品牌全景调查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品牌综合动力指数方面,自主品牌综合动力指数在绝对值上同比去年虽有所提升,但仍然排在整个汽车市场后半部分。
面对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在随后举行的“2007首届中国汽车品牌高峰论坛上”,与会的自主汽车企业代表及业内专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现实
对于自主品牌综合动力指数不高的现实,大多数自主汽车品牌企业只能默认。因为大多数自主汽车品牌尚处于成长期,目前主要还在为生存而努力,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来做品牌建设工作。正如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表示,“跟大众比起来,比亚迪是非常年轻的品牌,包括我们的沉淀,我们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是刚刚推出两款车,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让消费者知晓并且记忆住比亚迪品牌。”
夏治冰的话代表了当前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普遍现状。
事实上,品牌建设与产品建设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品牌更抽象,不像产品那样具体,有了投入马上能见成果。品牌同样需要大量投入,但不一定短期内能出现成效。因此,在自主品牌的初始发展阶段,一些企业出于认识上的原因或是成本方面考虑,往往只注重产品方面的开发和建设,而忽视了品牌的同步建设。
对此,著名品牌营销人士李传屏表示,品牌建设就像培养孩子一般,从取名字到上什么学校,到最后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实际上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有了这些基本想法。
这一观点得到了长安轿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况锦文的赞同,“品牌建设确实像小孩一样有一个成长过程,同时,品牌的建设初期推广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我们曾经测算过,长安渠道4S店每请进一个客户,成本大概300-500元,如果再高端一些需要700-1000元甚至1500元,我想中国的自主汽车企业在初期不是不想打品牌,而是没有跨国公司那么多钱。”
想提升品牌,又没有足够的投入,而没有足够投入,品牌就难以提升,品牌不能提升,品牌溢价就低,溢价低就意味着赚钱少,赚钱少又会导致投入不足,这就是自主汽车企业在品牌建设领域面临的现实难题。
困惑
此次调查还发现,在拒绝自主品牌的用户当中,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收入偏高的用户比例比较高,而且一级市场中对自主品牌的拒绝度更高。也就是说,收入和学历越高的人越不能接受自主品牌。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低端到中高端,随着市场级别的上升,拒绝度在逐渐上升。
对于这一结果,吉利控股副总裁王自亮表示困惑:“我们的产品质量、技术、品质与我们的品牌是不对称的。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我们过去的策略是先把产品做好,然后再做品牌建设,所以前期对品牌建设不够,发展到现在的结果是,自主品牌的质量、服务与自主品牌的美誉度和认可度极其不相称。”吉利现阶段希望从过去的价格优势竞争转变到技术领先竞争,吉利金刚等车型的推出就是吉利实施战略转型的标志。但在品牌认知度方面,大家可能还是停留在造车之初,即“低价低质”。
今年吉利“广告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消费者有了“先入为主”成见,所以,对于吉利CVVT发动机“世界先进,中国领先”的宣传口号普遍持怀疑态度,并引发了媒体及网友的广泛讨论。“这说明自主品牌在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自己实力的过程当中,是多么的不被人所理解。”王自亮有些无奈地表示。
吉利的困惑也是其他自主汽车品牌的困惑。众所周知,自主品牌打天下靠的是价格低廉,相对来说进入的是一个低端细分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竞争对手包括合资公司、跨国公司并不关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自主品牌在消费者眼中成了“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而且,当这些品牌想往高端发展时,就比较难突破这个瓶颈。以中华为例,其产品认知渗透率达70%,与市场平均水平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是在产品认知深刻度,就是头脑占有率和心理占有率方面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即用户对这个品牌没有强烈印象,而且购买考虑阶段入围率只有9%,这说明它被很多用户挡在第一道门之外。
不仅是中国自主品牌,像德国大众这样的国际品牌,因为在消费者脑海中有了“大众”车型的印象,因此,当大众推出高端车型辉腾时,消费者同样难以扭转“大众”品牌的成见,所以,辉腾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就可想而知了。
清雪市场研究公司总监姚颖表示,事实上,中华进入用户购买比较范围之后,它的成交率是不低的,而且中华用户在使用之后,它的满意性、忠诚度、推荐率都比较可观,说明产品本身是有一定的竞争力的。“问题是如何让用户深刻的记住这个品牌,并且能够把它纳入自己的购买考虑范围,这是自主品牌亟待突破的瓶颈,可能这个问题对于很多自主品牌和新进入的品牌来讲,都是一个共同的困扰。”
突破
对于自主品牌目前面临的处境,资深汽车行业专家贾新光表示“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就是自主品牌大量出口。如奇瑞目标是2010年出口占到40%,有人认为这是逃离中国市场的表现,实际上是对国内竞争有些害怕。第二就是外国公司在抄中国自主品牌的后路。外国公司在往下做,有的公司提出来开发6,000美元左右的车型。自主品牌往上走,合资品牌往下走,形成了错位。有一句话叫“高处不胜寒”,越往高处走越会碰到更激烈的竞争。其实韩国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困境就是这样,它现在往上走,想把品牌提升上去,但是不到时候,走不上去。往下走,也走不下去,因为有一大堆自主品牌在与它对峙。中国自主品牌向中级车转型确实是非常艰难。
另外,中国自主品牌面临的困境还在于缺乏政策方面的扶持。比如,日本汽车工业在发展初期,即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一个保护期,那个时候它的质量不行,各方面都不行,但是政府给它一个改进的时间。而中国发展自主品牌没有这个时间,像比亚迪、江淮、长安,新产品推出不可能一上来就跟原来有的产品似的,利用市场来做测试改进,那肯定不行。“所以现在自主品牌没有犯错误的机会,特别是没有犯大错误机会,这是一个严峻的形势。”
贾新光认为,政府现在虽然对自主品牌赞美有加,但并没有拿出真东西来。比如资金问题,并不是希望国家再给多少钱,但可以让企业自己解决资金问题,包括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另外还有对自主企业产品的限制等。“过去政府对自主品牌态度如何,现在这么好,会不会一直好下去?而且能不能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因为原来产业政策,规定了三大,后来又觉得三大没有起来,又扶植自主品牌,扶植自主品牌后又开始有自主品牌不行的论调,那接下来谁行?”。
对于自主品牌目前面临的转型困惑,贾新光表示,“现在业界对提升品牌存在认识误区,有点把品牌神化了,现在大家都谈品牌,谈技术,谈质量,谈服务,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成本,实际上作为汽车产业集团,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成本控制”。
上个世纪20年代福特做汽车的时候,当时美国进口汽车5,000美元一辆,自主国产车型1,000美元一辆,但福特通过“流水线”生产方式,把每辆汽车降到300美元依然有钱赚,就是因为通过降低成本,取得其他公司没有的突破。
过去吉利想做两三万元的车,这就是所谓的“吉利现象”或者“自主品牌现象”,但现在做不下去了,为什么?成本控制不住,不赚钱。国外一个平台最少一百万产量,车的价格越低,平台的产量应该越大。比如大众高尔夫,一年的产量达三四百万辆,像吉利这样的低端车,在中国最起码要100万辆的产量才能赚钱,如果做不到100万辆,成本就下不来。
江淮轿车总经理助理张先华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可以整合世界一流的工业装备,这样从一开始就与世界一流品牌同步,使产品的制造质量、工艺水准完全能够符合世界一流标准,从而避免患过去自主品牌低端车的错误。”比如,江淮宾悦的外观采用一流的水性漆,虽然多花了几千万的成本,但从长远看,会对江淮宾悦品牌的品质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只有产品的质量获得了消费者认可,销量才会上去,规模才会上去,这样成本才会降下来,所以从长远看是值得的。
吉利控股副总裁王自亮表示,品牌与产品是相辅相成。“品牌建设要克服两个认识问题,一个是认为只要产品做好了,各方面做好了,品牌就能做得出去,实际上产品卖到一定程度,品牌会制约产品的发展。如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各方面上不来,今天卖得好,明天不一定还卖得好。另一个是品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迂回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像吉利这种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汽车企业,它的道路会更加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