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今天将要在北京宣布新车标了,自比亚迪、长城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企业换标新闻让有些人把今年称为了“自主品牌换标年”。
就换标本身而言,值得赞赏。因为对于自主品牌换标,业内普遍认为国内车企有必要树立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体现简单、亲和、时代感国际潮流,为抢滩海外市场铺好路。
然而,换标之后的企业就真能“革面”又“洗心”吗?
同其他自主品牌一样,吉利的换标意义落到了国际化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他希望新车标能够在海外市场传播,并借助这次宣传吸引海外的注意力。
但实际上,比亚迪的换标是为高端车型准备的,而F3仍然沿用老的标识。长城的换标则更加无奈,由于长城原标志在海外很多国家被注册,所以采用了新的标识。反观吉利换标的意义让人猜测更多的是试图摆脱低端的形象。
战略转型有必要,摆脱旧形象也可以理解,但是否就一定要用换标来实现呢?答案至少不是肯定的。
尽管过去国内的大型汽车集团不乏换标的成功案例,但都是伴随着企业的重大调整。福田于2003年策划实施了“换标行动”,启用全新的钻石型标识,与此同时,福田还在全国率先导入了BIS品牌识别系统。海马汽车在2006年脱离马自达后,启动了自主品牌的新标志,实现了飞跃性增长,换标背后配套的还有一系列完整的战略规划。吉利换标则让人还看不到迅速提升管理、研发及服务的影子。从吉利发布“360万全球征集新车标”消息至今,靠低质、低价起家的吉利,在国内市场上的战略调整可以说并未见到什么效果,业绩的下滑反而造成了外界更多的责难。
吉利现在的车标由6个“6”字组成,取意“六六大顺”,但李书福觉得有点“土”,换标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有朋友打趣说,奥迪还4个“0”呢,标识不过是一个视觉认知符号,是让用户对企业品牌产生联想的一种感性印象,并不完全代表企业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思路。换标无非只能做到“革面”,要想“洗心”,更需要在企业产品和业务上下真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