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为自主品牌阵营中的力帆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闹得风风火火,先是“俄罗斯建厂”、又是一次性通过“俄罗斯碰撞试验”,最近又喜闻力帆汽车与俄罗斯AutoMir公司签订了1.6亿美元的购销合同,俄罗斯将在3年内向力帆采购3万套轿车组装散件。
那么,在随着江铃、奇瑞、中华遭遇“碰撞门”事件与“俄罗斯力帆汽车年三大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思索,海外市场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到底是块香甜可口的蛋糕,还是颗外壳坚厚、难以磕开的“核桃”?
海外市场:看似蛋糕 其实核桃
从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来看,海外市场虽然利润丰厚,但终归还是外壳坚厚的“核桃”。乌龟有肉,在肚里面;核桃有肉,却在壳里面,需要我们将其坚硬的外壳磕开才能吃到。而不象我们认为的“蛋糕”那样,入口即食。
06年,上海华普汽车出口利比亚2000辆轿车的仪式创下了中国轿车单笔出口海外的纪录。但半年时间过去后,仍有近千辆车积压在国内码头。为了消化库存,华普高层不得不把这批车调配到大区经销商处进行销售,也就是当年炒得火热的“华普出口转内销”事件。
与此相似的还有奇瑞,05年奇瑞汽车宣布旗下子公司与美国梦幻汽车公司合资,从2007年开始,奇瑞将出口美国25万辆汽车,此事当时在国际上都闹得沸沸扬扬。而今,08年立马就要来了,也没有听说奇瑞向美国出口那么多汽车,此事也只好宣布泡汤。如今,力帆汽车与俄罗斯公司签定的1.6亿大单会不会步华普、奇瑞的后尘,这笔折合人民币为12亿的购销大单能不能最终实现,从目前来看,也还是个问号。有了华普、奇瑞出口海外市场受阻的前车之鉴,力帆汽车应该好好作好准备,想一想如何才能一口搞定俄罗斯这块“蛋糕”,不让到了嘴边的肥肉又飞走。
华普、奇瑞汽车出口陆续被海外市场忽悠,这忽悠的背后又说明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自主品牌产品品质问题。自身产品过硬,哪里有走不出去的市场。目前,国外市场消费者还是对中国汽车存在一定偏见,“对于汽车在内的中国商品,许多国外消费者还残留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劣质羽绒服、暖水瓶的印象”。
用内功练就“钢牙铁齿”
自主品牌角逐海外市场“走出去”的势头,现在已经越来越热。那么,自主品牌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吞食海外市场这颗“核桃”呢?答案其实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身练就一嘴“钢牙铁齿”,注重产品品质,提升质量来增加品牌竞争力和含金量,用“钢牙铁齿”武装自己,磕开海外市场这颗难吃到的“核桃”也只会是瞬间的事。
重庆力帆在俄罗斯的“完美的一撞”为它奠定了进军俄罗斯市场的坚实基础。显然产品的质量才能证明它存在的价值。这一点从俄罗斯媒体对中国汽车碰撞事件的态度转变就可以看出来。
难道通过了安全这一关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不是。贸易壁垒在各国的贸易中是一直存在的。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对中国车的要求远远高于对本国生产汽车的要求,而车外噪音的要求甚至高于欧盟的标准;俄对本国生产的汽车排放只要求达到欧Ⅰ标准,而对中国车则要求达到欧Ⅱ标准。
通过其他自主品牌海外扩张的道路来看,力帆汽车如今刚刚捧到一颗重达1.6亿美金的大“核桃”,能否品尝到其中的美味,也只有看力帆自己的修为了,我们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