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三大集团层面的竞争,将是围绕着各自的合资企业所建立的零部件体系,以及自主品牌的竞争,这将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有人说,随着中国长三角地区年产200万辆的汽车航母的诞生,中国汽车“3+X”(3代表上汽、一汽、东风,X包括广汽、北汽等汽车企业)的格局将被“1+X”(1代表上汽,X包括一汽、东风、广汽、北汽等汽车企业)取代。
但是这种说法在肯定了上汽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些其他的可能。上汽率先吹响集结号之后,中国汽车新一轮的重组正在加快脚步,在东风与中航科工与哈飞的谈判如火进行的时候,竟然又传来一汽有意收购大众集团希亚特品牌(Seat)的消息。
岁末年初,上南合并、东风图谋哈飞、一汽换帅,一系列关乎中国汽车命运的大事接连发生,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是否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如果加上南汽产销数据,今年上汽集团产销将达到历史性的160万辆,这甚至比一汽集团的140万辆整整多出20万辆。”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上汽已经以微弱优势领先一汽,并购南汽后这样的规模优势愈发明显。”
据悉,一汽、上汽和东风,甚至包括长安集团在内,都已经在各自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之前将企业打造成产销200万辆的大型综合性汽车企业集团,以获得政府在投资和政策上的支持。
按照中国制定的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末,国家将着力培养1到2家年产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集团,形成若干个年产100万辆的重点汽车企业。显然,在实现200万辆目标的路上,上汽的脚步明显加快了,而下一个200万辆将在一汽和东风之间产生。
规模!还是规模!
2007年对于东风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前11个月东风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05万辆和102万辆,提前一个月实现百万级跨越。
“2007年在连续数月取得单月行业销量第一的基础上,东风品牌中重型卡车总量再次牢固了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为东风集团实现百万辆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8年1月2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童东城,在东风商用车公司2008年营销工作年会非常高兴地表示。
不仅如此,月报分析显示,东风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比例已经由五年前的3:7调整为7:3。东风改变了以中重卡为主的产品格局,乘用车产品覆盖了基本型乘用车、MPV、SUV、交叉型乘用车等,商用车产品覆盖了微、轻、中、重型货车及轻、中、大型客车。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东风与上汽和一汽的距离目前依然明显,2007年1-11月,上汽、一汽、东风分别销售汽车138.66万辆、130.86万辆、101.84万辆。
上汽和一汽的领先,与他们强大的合作伙伴密不可分。2007年,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在轿车销售冠军的宝座上轮流坐庄。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乘用车联合会的数字显示,11月份依靠卡罗拉的发力,一汽丰田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75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一倍,首次将奇瑞汽车拉下马,进入前4名。
然而,东风在乘用车方面的合作伙伴却没有明显的优势,东风本田的增长明显,但是规模较小,东风日产虽然完成了计划,但是还不足以担当大任。而合资时间最长的神龙的表现最差,“东风雪铁龙全年的销量不到12万,拖了神龙的后腿”。一位神龙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不过除了轿车之外,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的机会,让后来者看到了希望。商用车领域东风的整体优势明显,前11个月的销量达到30.91万辆,一汽为19.98万辆,而排名第九的南汽商用车的销量仅为6.8万辆。但是,在重卡领域,一汽解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现在还在做国际水平的自主重卡产品,去年前三个季度的销量高达7.2万辆。
相反商用车领域一直是上海汽车的短板,去年前三个季度,上汽商用车市场份额仅为2%。同期,东风和一汽集团在商用车市场的份额分别为13.57%和8.85%,南汽的市场份额为3%。
至于微车市场,在上汽通用五菱强势崛起,占到上汽销量将近40%之后,足以引起三大对这一领域的重视,一汽与擅长微车日本大发的合作蓄势待发,如果东风收购哈飞成功,昔日微车五虎之一的哈飞的注入,加上增长势头很猛的东风渝安,东风的微型车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实力矩阵
收购南汽之后,在规模利润、战略布局、并购重组、自主研发等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指标上,上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为一汽和东风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5年前上汽集团90%左右的产能集中在上海本地,如今总产量中的50%,都来自于上海之外布局的国内6大生产基地以及韩国海外生产基地。包括位于烟台的上海通用东岳汽车,位于沈阳的上海通用北盛汽车,位于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等,其中仅上汽通用五菱前三季度的销量就达到40万辆。
同样完成并购两年后的韩国双龙汽车,正逐步摆脱产品市场低迷和劳资冲突激烈的双重困扰,2007年以来月销量在1万辆以上,上半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155亿韩元(约1.24亿元人民币),成为韩国本土增长最快的汽车公司。
与此同时,客观地说,在竺延风的任期内,通过一连串的兼并、重组与合作,一汽集团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从早期体制陈旧的国有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强势的汽车集团。2007年一汽预计汽车销量突破140万。
2008年一汽将有20个项目开工建设,并将实现产能达到300万辆。在“十一五”期间,一汽将在自主领域投入130亿元,其中88亿元用于研发新车型,是实现300万辆产能规划的重要基础。
竺延风走后,业内普遍认为,继任者徐建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一汽整体上市。围绕着上市,一汽集团内部“主辅分离”和“资产剥离”的工作似乎没有重大进展,而在这方面东风和上汽已经走在前面。
显然,在关乎综合实力的各个指标上,东风的实力相对最弱。但是,“东风的资产相对清晰,这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比较东风相对于一汽的优势。
2007年前三季度,东风汽车(600006.SH)实现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增长26%。作为国内全系列轻型商用车惟一的上市公司,2007年12月22日,“东风汽车”发布了2008年至2012年第三个5年发展计划——“315”计划。
“3”指到2012年“东风汽车”将实现汽车年产销30万辆、车用发动机年产销30万台,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在东风公司整车年销量贡献度居前3位;“15”指到2012年“东风汽车”在国内轻卡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15%,息税前利润超过15亿元,对东风公司的贡献度超过15%。
“315计划寓意着东风轻型商用车的品牌价值将得到实质性提升。”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表示。
下一轮竞争:资本+自主品牌
“在合资企业里,未来三大集团越来越倾向于扮演出资者的角色,而对于合资企业的控制力很弱。”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因如此,今后三大集团层面的竞争,将是围绕着各自的合资企业所建立的零部件体系,以及自主品牌的竞争,这将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以东风为例,围绕着本田、日产和PSA,东风建立了一系列的零部件体系。1994年成立的东风本田零部件公司主要生产本田轿车发动机核心部件及底盘关键零部件,预计到2010年,发动机核心部件及底盘部品年产都将达到80万台套,而成立于1998年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始终在为广州本田系列车型配套。“按照双方的协议,在广州本田的产能没有达到36万辆之前,就要由东风本田发动机厂提供发动机配套。”上述人士透露。
公告显示,“东风汽车”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长主要是主营业务同比增加所致,2007年1-9月汽车实际销量同比增长22.2%,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共生产柴油发动机同比增长44.5%,达到10.3万台。
作为未来竞争的另一个重要的支点,2007年三大汽车集团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发展计划,总体投资高达500亿元。这几乎相当于此前自主品牌在乘用车领域的所有投资。
在一汽集团成立54周年的2007年7月15日,一汽集团对外公布了规模宏大的《一汽集团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07版)》。根据规划,一汽集团计划投入130亿元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一汽将建设四个轿车平台,开发出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
随后上汽表示,未来5年共需超过270亿元的资金用于公司发展,其中乘用车自主品牌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量最大。2007年7月底,随着东风汽车公司乘用车事业部正式在湖北武汉成立,东风庞大的自主品牌计划也显露冰山一角。据了解,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总投资接近100亿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50%。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65.98万辆,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三成,这无疑有力增强了自主品牌的信心。
无论如何,中国三大汽车企业之间的争夺,势必大幅提升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的水平,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将在家电产业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有力推手。
十家企业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83%
公司 销量(2007年1-11 月)
上汽 138.66万辆
一汽 130.86万辆
东风 101.84万辆
长安 77.23万辆
北汽 63.55万辆
广汽 45.98万辆
奇瑞 35.59万辆
华晨 27.49万辆
哈飞 22.41万辆
吉利 19.72万辆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