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在并购南汽资产同时,上汽集团在其商用车战略布局中掷下了关键一子。将上柴股份收至麾下之后,在薄弱的商用车领域,上汽完成了从整车到发动机业务的整合。
1月3日,上海汽车(600104)和上柴股份(600841)同时发布公告称,上海汽车斥资9.2342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电气所持有的上柴股份50.32%的股份。
此次收购完成后,上海汽车夯实了商用车领域的发展基础,同时上柴股份终于结束了单打独斗的状态,与下游企业实现了联动,双方推开了一扇合作共赢的大门。受此利好消息影响,1月3日,上柴股份以涨停报收于19.99元。
上汽布局商用车
公告显示,此次由上海电气转让给上海汽车的上柴股份共2.42亿股,折合成每股的价格不到3.82元。毫无疑问,这项交易对于上海汽车来讲相当划算。
事实上,虽然上汽近年来在乘用车市场屡屡折桂,但在利润率更高的商用车领域,始终未有建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在全国乘用车销量排名中,上汽集团旗下乘用车企业均排名前列,其中上汽通用五菱、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分列第一、三、四位,而在商用车销量前十名中,只有刚刚并入上汽的南汽以2.97%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九。
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已经意识到,乘用车利润不断走低的大环境下,上汽急需在利润逐步走高的商用车领域加快步伐。2007年前11个月在上汽总共卖掉的138.65万辆汽车中,仅有8.26万辆是商用车,销量仅占5.96%,此比重远低于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
为了加快商用车战略布局,2007年上汽开始进行了一连串密密麻麻的收购重组。年初上汽集团商用车事业部成立。6月通过与重庆重汽的重组,成立了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建立起中高档重卡的生产基地。7月,与国内轻型商用车重要基地——跃进集团达成合作意向。8月,洽购上柴股份的消息浮出水面,上柴股份遂发布停牌公告称“将在合作事项明朗后复牌”。12月,通过整合南汽,增强了在轻卡、轻客方面的竞争实力。“上南合作”余音未平,上海汽车便迅速完成了对上柴股份的收购。
急欲补齐商用车短板的上汽所看中的,正是上柴股份每年销售万余台的传统柴油机,以及近年来陆续开发的符合环保趋势的天然气发动机。
同时,为了上述收购、重组顺利完成,上汽部署了周密的筹资计划。2007年8月10日,上海汽车进行了自2006年通过定向发行实现整车业务上市之后在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融资计划,公司拟发行不超过80亿元的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中募集资金总数的1/4将用于收购兼并与商用车业务相关的研发、制造平台,以及与商用车开发密切相关的零部件业务,保障上汽集团“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到2010年,上汽集团自主品牌汽车产量达到60万辆,其中乘用车20万辆、商用车40万辆,商用车成为上汽自主品牌的战略支撑。
上柴合作求存
“对上汽来说,今后几年,商用车将是上海汽车集团发展的一个重点,上柴股份作为专业柴油机制造企业,对于其发展商用车意义重大。”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张欣这样认为。而对于上柴股份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上柴股份,目前拥有五大系列、三百多个变型产品的完整产品结构,为工程机械、载重汽车、客车等配套,是国内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最主要的动力供应商之一,拥有较强的发动机整体研发能力。
但由于缺少整车厂商的支持,无法与下游产业形成联动,车用柴油机市场越做越小。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22家柴油机生产企业中,上柴成为产量同比下降的5家企业之一,而另外17家企业产量均呈同比上升趋势。2007年国内重卡、客车市场均大幅上扬之际,上柴销量惨遭下滑。
“本次收购完成后,上柴股份在目前工程机械市场的优势继续发挥,随着车用柴油机领域的发展,上柴股份将由目前的工程机械市场为主逐渐转向车用市场和工程机械市场同步发展。”上海汽车董秘办黄强对本报表示。
根据控股方上海汽车的规划,本次收购完成后,上柴股份产销规模将显著扩大。上柴将拥有以前作为独立发动机企业身份所不可企及的稳固的配套关系,并有望获得上汽资金、经验甚至是专业人才的注入。
按照发展目标,未来上柴股份将在维持现有主业的前提下,协助上汽大力发展车用柴油机产品,为吸收南汽以后的上汽集团提供商用车的配套发动机,并协助上汽成为集轿车、商用车、客车及核心配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汽车生产商。
洗牌商用车“芯”格局
而一旦上柴依托上汽崛起,国内内燃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可能将再次被改写。
在过去的几年里,先是上柴独霸市场,接着锡柴、大柴纷纷崛起,目前玉柴、潍柴领跑汽车柴油车市场。几番轮回之后,曾经一度失去车用发动机发展大好时机的上柴,通过联合整车企业解决了产品销路之后,有望再塑辉煌。
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受影响最大的要数目前在上汽汇众和上汽依维柯红岩的卡车产品中占有很大配套比例的潍柴。上汽拥有自己的动力系统之后,再加上上汽菲亚特红岩的10万台发动机产能,潍柴有可能被排除整个上汽集团商用车市场之外,损失部分市场份额。
而上柴重组对玉柴、一汽锡柴、东风康明斯等其他发动机同行也会造成间接影响。事实上,独立于整车企业的柴油机制造企业正在遭受严峻的生存考验,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独资和合资的研发中心。据统计,国内重卡销量前7位企业已有5家自建或合资成立发动机厂,占到了71.4%。仅2007年8月,就有北汽福田与康明斯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东风朝柴与美国万国公司合作、德国曼拟与潍柴动力合资、陕汽与康明斯联手组建的发动机公司投产、一汽与德国道依茨建立新的合资发动机厂等意向达成。
其实,蓄势待发的上柴搭上了上汽这辆加速行驶的快车,距离重新崛起已不遥远。但是经过一番大规模并购重组之后,从微型、轻型商用车,到重型商用车、中重型发动机,上汽如何实现商用车整个产业链的联动成为推动商用车体系建设的关键。
此前上海汽车持股30%的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公司已经成立,这个上海汽车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在2008年10月开始投产重型发动机,初步规划产能10万台,其中有7万台是重型柴油发动机,在市场上将与上柴股份成为竞争对手。不过对于此矛盾,张欣分析认为,未来上海汽车极有可能将这部分资产注入到上柴股份这一平台中去,以实现发动机资产的一体化经营运作。
而相对于上汽资产的腾挪,上柴股份的产品在上汽集团这部庞大的机器上如何发挥最大作用似乎更令人关注。
链接
新上汽的“南汽策略”
本报记者 张文强 马吉英
年末年初的短短一周时间内,上汽两次出手,将南汽和上柴揽至旗下,共计付出30.1842亿元用于其“大上汽”的商用车谋略。
极尽波折地收购南汽,就是因为南汽优良的商用车资质,是上汽完成“大上汽”终极目标的第一步。
虽然南汽曾经心怀梦想,意图打造一个在乘用车与商用车领域都表现上佳的汽车企业集团。根据规划,上汽集团降借此次全面合作之机冲刺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而在“委身”上汽之后,南汽的定位则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来自上汽的最新消息表明,未来3年,上汽将投资85亿人民币重新打造南汽,并将在2012年实现新南汽年产50万辆的目标,掌管新南汽的是上汽集团的第三号人物,刚刚调任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不久的陈志鑫。
按照此次上汽与南汽大股东跃进集团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的整车和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跃进集团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
陈志鑫将全面负责协议内容的前期整合。第一步便是乘用车,上汽在12月底的公告中称:在《公司股份划转协议》中,跃进集团特别承诺不与公司发生“同业竞争”,此同业显然针对荣威与名爵而言。
这两个源于英国罗孚的品牌问题,在上汽并购南汽之后,以异化定位、共同发展的路径来解决。这两个生产基地的划分不是按照品牌来划分,而是按照产品平台来划分,以使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此外,在海外市场上也会继续利用名爵品牌,推动产品的出口。
此外,如何盘活南汽的不良资产,并理顺两大集团的资产关系和人事关系,也考验着上汽董事长胡茂元的智慧。仅仅在协议签订后的一周之内,相关的人事调动已经开始。
除了陈志鑫外,上汽集团总裁、上南合作谈判小组组长蒋志伟将出任东华公司的董事长。此外,之前主管上汽商用车的副总裁肖国普负责南京依维柯,上海大众制造部项目经理张苇则分管已经“分手”的南京菲亚特。此外,南汽原总经理俞建伟,除担任新南汽的执行副总裁外,未来还可能进入上汽,成为上汽集团副总裁。而南汽名爵总经理张欣也很有可能进入上汽集团。
目前上汽已经着手对新南汽大规模地换血,约有40多位上汽管理人员开始进入南汽集团。(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