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车界人文

抛砖引玉 关于如何制定汽车战略的思考

  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关键的转型期,需要眼光长远、方向正确的战略做指导。通过这些年对我国汽车行业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对于汽车产业战略决策的制定,笔者有一些想法,说出来抛砖引玉,和业界同仁探讨。

  战略制定要充分讨论

  对于中国汽车有没有战略的问题,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两种尖锐对立的看法在不同场合、以非公开的方式被明确提出过。但是,汽车业界从未在社会公众面前公开、坦诚地讨论这方面的话题。过去,我们不喜欢也不习惯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对这样重大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往往担心用这种方式讨论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会事与愿违,会把思想观念搞乱、节外生枝,影响决策者作出正确判断。有时候,我们甚至会采取比较神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把一些热心和关心这方面问题的有识之士拒之门外,使一些真知灼见不能被全面了解,更谈不上被有效采纳。我们期望从谏如流、广纳天下智慧,却经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的一些政策制定者经常高估自己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判断趋势、预测未来的能力,轻视来自汽车业界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在心态和观念上隐藏着一种不能明说的对不同意见的逆反情绪,容易把提建议的人特别是提反对意见的人视为“捣乱者”、“多事的人”。表面上看,这种状态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实质上是思想观念落后于时代,决策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决策程序缺少科学规范。战略到底应该由少数人决定,还是应该由多数人决定,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公认的答案。在中国汽车产业已处于市场化阶段、走向国际化的情况下,怎么还会出现少数人决定政策走向的问题呢?怎么还能对业界的多数意见不甚重视呢?怎么还对公开讨论重大问题不积极呢?

  中国汽车行业应该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战略,集中各方力量协同贯彻执行。这是一个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可到目前为止,我们连中国汽车业到底有没有战略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因此,对中国汽车业的战略问题进行透明、公开的讨论,意义非常重大和深远。

  令人欣慰的是,近来有关政府部门对于重大战略的制定,开始尝试公开讨论的方式。对于汽车行业战略制定问题的讨论,一些重要政府部门的老领导积极参与,一些业界公认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也投入了极大热情。汽车业界对战略问题的热切关心和高度重视,说明了我国汽车行业在战略问题上确实存在着重大分歧和缺失,更说明了大家参与意识的觉醒。公开讨论汽车行业的战略问题,顺应和满足了业界的需求和愿望,体现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开放精神。公开讨论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改革和进步,而且是原则的提升和归位,使汽车产业战略的制定被纳入科学和民主的轨道,保证汽车产业的战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战略制定要尊重实践

  制定战略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从理论上讲,答案很清楚,不需要再进行讨论。可是实际情况并非那样简单明了。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战略制定和政策出台有时候是本末倒置的。制定汽车行业的战略必须遵循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顺应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但是,这些大的原则并不能代替汽车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更不能代替汽车产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强调求真务实,就是针对那些拿大原则、大道理简单片面地否定具体情况的工作方式。我们的汽车战略和政策制定之所以经常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之所以经常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巨大阻力,之所以有时变成一纸空文,就是出发点和依据出现了偏差。那么,制定汽车产业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汽车业界活生生的实践和创造,是人们对汽车内在的、不可抗拒的需求。违背了这些,就会遭遇失败,就会犯历史性错误。

  中国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化的阶段,很多我们过去没想到或不敢想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很多奇迹、很多新事物也都可能诞生。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大约能达到888万辆,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对这一世界瞩目、国人自豪的巨大成就,中国老一代汽车人感慨万千,当年他们连做梦也想不到中国汽车会取得今天这样成就。我们在欢呼和庆祝的同时,是否应该冷静下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的汽车行业缺少必要的、前瞻性的预想。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未来还能创造奇迹吗?

  世界汽车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竞争实力正在被重新评估,谁涨谁消,谁兴谁衰,谁进谁退,尚未明朗。产业结构的动荡和调整、升级和转换,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战略正确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后来者居上;反之,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就会丧失历史发展良机。当今的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课题,即怎样抓住国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运用恰当、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实现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实现国际化,打造国际品牌。对于这一重大课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主管部门有何系统清晰的战略性思考。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汽车企业不但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而且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收购国外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整合国外汽车研发和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实践富有成效。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快于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的行动,企业的实践再一次领先于政府和行业机构的指导。

  中国实现汽车大国目标的脊梁是企业,由大变强的脊梁同样也是企业。因此,要尊重企业的实践、尊重企业的选择、尊重企业的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鼓励自由放任。目前,汽车业界不是不欢迎政府的调控,而是不欢迎那些不符合汽车产业实际情况的调控,更不欢迎那些把汽车当成“唐僧肉”的管理方式。一些所谓的规范管理,名为推动行业发展,实则为本部门利益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突出强调尊重企业的问题。只有尊重企业的选择和创造,中国汽车行业的战略制定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能得到汽车业界的欢迎,才能顺畅地执行,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才能建设出一个创新型的汽车产业。

  战略制定要尊重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尊重需求是一条定律。任何企业、任何行业、任何组织在制定战略时,如果漠视需求、违背需求、怠慢需求,就会发生战略错位、战略偏离和战略迟滞。由于不尊重需求,我们的汽车行业在战略制定上是走过弯路的,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又发生了不尊重实际需求的事情,而是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来认识汽车的需求问题。汽车改变了世界,延伸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与物质享受。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造成环境污染,引发城市交通拥堵。我国虽然刚刚步入汽车社会,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会发现弊端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需求。汽车必须节能减排、必须采用替代燃料,这既是约束也是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强制性、公共性、全球性、长远性的特点,这些特性强烈地要求汽车产业必须在科技上不断创新,在产品开发上有新突破,在经营方式上有新思路。今后汽车产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可能会来自这些方面的需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领先满足这些方面需求的国家,将是汽车强国。

  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由以制造为主向以创造为主的转变,其实也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需要,也是满足世界汽车需求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世界汽车业的重组优化需要中国汽车;世界汽车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需要中国汽车;世界汽车品牌家族中应该出现更多的中国汽车品牌。中国汽车经过50多年的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跨越发展,已经具备了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和基础。

  战略制定要尊重程序

  没有科学严谨的决策程序保障,再好的主张、设想也难以转化为决策。

  科学的决策程序可以把透明度和参与度进行量化,也可以把抽象的原则具体化,便于业界各方人士广泛参与,贴近企业需求,贴近行业实际。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大有大的好处,也有大的难处。规模大了之后对经济的贡献会大,对社会的影响也会大,同时,情况也会更复杂,正面和负面的效应不但同时存在,还会互相转化。如果这种转化总体上是向正面转化,汽车产业就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反之,发展就可能出现波折,对经济的贡献也可能被负效应抵消。情况越复杂,越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决策。保证更多的人参与决策,仅有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设计出严密有效的程序。

  程序不能保证决策完全正确,但却能避免决策出现根本性错误。程序实质上是制定战略的行动系统。这个行动系统能使各种行业组织和机构以及关心汽车发展的有识之士通过正常的、规范的途径,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能有效避免主观臆断和少数人“闭门造车”的现象;能通过系统的自动运作抵制偏离大方向的意见,消除狭隘利益者的企图,融合有益但不全面的建议。这个行动系统的推动者和控制者应该是政府的有关部门。有关政府部门掌握和运用好了这个行动系统,决策的有效性会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制定汽车战略和政策时,要进行广泛的、公开的讨论,努力把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集中起来;要尊重实践、正确处理大原则和具体情况的关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开拓;要尊重需求,重新识别新形势下的汽车需求,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对产业内在动力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通过科学严谨的决策程序,听取各方人士的有益建议,避免决策出现根本性错误。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