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吉利人清楚地知道,在世界汽车巨头对中国汽车进行持久的封锁中,在全世界的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的合资潮中,在国际汽车市场惨烈严酷的竞争中,如果没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勇气,没有“敢上九天揽月”的无畏精神,吉利就将一事无成!
展望:光彩夺目的美丽追求
吉利人20年的发奋图强,给“吉利”这个古老名词注入了许多特殊的、全新的含义。
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人,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自主创新矢志不渝的坚持,顽强地对世界发声:
我们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在吉利人的坚持面前,曾经不绝于耳的讥讽、质疑、甚至是中伤,似乎已经渐渐远去,社会开始用实事求是的目光重新审视“吉利现象”的意义。
——在一次针对吉利的国家级研讨会上,人们这样评价:
吉利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吉利人的吉利,而是中国的吉利,也是世界的吉利。吉利的成长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吉利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从大变强的无比艰辛;吉利的壮大过程,必将为中国亿万百姓带来无尽的福音。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灵魂,不能没有像吉利一样的脊梁!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吉利自主创新:
2006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程视察吉利汽车城,勉励吉利争创国际化一流企业;4月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到吉利汽车城参观;4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龙、徐匡迪等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吉利展台;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参观时充分肯定吉利自主创新;5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并试乘吉利新款轿车。
——海内外舆论一致看好吉利走向世界:
吉利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吉利参展法兰克福和底特律国际车展之际,世界各地传媒展现空前的报道热情。吉利展台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指着吉利自由舰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来自中国的汽车没有天窗,也没有豪华的装饰,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吉利,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竞技场上猎猎作响的一面中国旗帜。
但是,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站在上一个20年和下一个20年的交接处,一代中国自主汽车人的目光瞄得更高、更远!
李书福在为《力量在风中回荡》一书作序时指出:“如果说过去的20年是吉利集团打基础的20年,是总结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的20年,那么,今后的20年一定是吉利集团快速发展的20年,是腾飞巨变的20年!”
在吉利国际化战略的蓝图上,未来10年的规划动人心魄:
到2010年,将推出15款全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新车型、8款发动机、6款手动变速器、6款自动变速器、3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吉利将采取更大的力度进行人才的延揽和培养。更多像沈奉燮、徐滨宽、智百年……这样的国内外汽车精英,将会相聚吉利,来编织一个绮丽的中国汽车之梦;更多吉利大学自己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注入吉利的肌体,保证吉利事业进步的活力和永续。
可以预料,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吉利将把自主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在自主原则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吉利将自由地组合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将和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创新之门将会更加开放。“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联横,后来居上,全面领先”的战略将得到更为完美、更富创造性的体现。
在与新华社记者的一次交谈中,李书福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吉利的成功经验:
“我们最大的‘秘密’,就是‘人才’和‘创新’!”
未来20年内,吉利必将腾飞巨变,这是一定的。而“人才”和“创新”,就是吉利登临世界汽车工业之巅的两扇巨翼!
走向世界,一个美丽的追求。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