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观察 作者:王东升
下西洋,进海外,国际化,中国企业如何冲破“碰撞门”,获得通行证?
碰撞门
2005年9月14日,也就是2006年德国法兰克福车展开幕的第二天,在江铃陆风展台前喜滋滋接待参观者的厂商代表们突然接来一个惊天噩耗:就在当日,德国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对江铃陆风汽车做了汽车碰撞测试,碰撞测试结论显示:“在其过去20年的撞击测试历史中,该车的测试结果恐怕是最糟糕的成绩。
时隔2年,2007年11月,重庆力帆在扩大俄罗斯市场时同样遭遇了俄罗斯的“碰撞门”。相比2005年陆风的措手不及而言,此次力帆显然是有备而战、信心十足,而其成绩也是中国汽车海外四大碰撞门中惟一利好的。
前车之鉴
陆风不是第一个想“下西洋”的中国汽车企业,但确属第一个遭遇海外“碰撞门”的企业。力帆是四大“碰撞门”里面最后一个,但是它不可能会永远保持这个记录,只要中国还有想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那么,“碰撞门”就随时会发生。
作为第一个海外碰撞门事件,2005年陆风“碰撞门”当时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天,陆风“碰撞门”消息像插上翅膀的恶魔一样在全世界传播,让陆风十分被动,尹家绪事后接受采访时暗示这是“阳谋”,陆风遭遇了不公正待遇。但是事件造成的影响已无法挽回,“中国制造”在国外又多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中国至今惊魂未定。
确实,陆风具备了当时进入欧洲准入门槛的碰撞安全性要求,但是当面对代表欧洲最高碰撞安全标准的NCAP时就相形见绌了。它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中国汽车如果想进军海外,就必须了解并适应别人的游戏规则,有时甚至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这是必然的,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当年同样受到了这份特殊待遇,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反省甚至利用这个教训来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从这一点上看,陆风碰撞门事件对陆风这样有意闯国际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尽管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榜样”,但是还是会有新的企业中招,2007年6月,华晨尊驰遭遇德国碰撞门,奇瑞旗云折戟俄罗斯碰撞门。和陆风事件一样,这两起事件背后同样有准入国排斥中国车的身影,但是因为有了陆风事件的前鉴,华晨和奇瑞的反应要主动且有效多了。
国家汽车质监中心一位官员告诉《汽车观察》记者,只要你卖车到这个国家,你就要有随时被“抽查”的准备,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奇瑞旗云的滑铁卢就是大意失荆州的典型,总以为俄罗斯是欠发达地区,想“先占山为王,再做品牌”,把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拿出去,结果受狙击是必然的,而且回应上也被动。相比之下,华晨的反击无疑是坚决而有力的:上下闭关三月不断改进汽车安全性,然后回到欧洲在同样的标准下获得从一星到三星的不可思议的跨越,给我们设立了一个“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典范。
从陆风到力帆,值得我们欣喜的是:遭遇碰撞门,我们的成绩在不断提升,不到三年,中国企业在“碰撞门”面前进步了!这也表明我们的企业已经从碰撞门事件中吸取了教训,并且初步适应了国外的游戏规则,但是碰撞门给中国汽车的警醒却是永远的。
知耻后勇
可惜的是,我们选择吸取教训的对象不是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他们当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和我们的企业昨天进军海外的经历是何其相似!但是我们还有机会,那就是我们同样可以知耻而后勇。
陆风“碰撞门”一部分原因是企业的大意,另外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国内没有和欧美日同样高标准的碰撞安全性环境,无论是消费意识还是碰撞条件。
陆风事件对敦促国内建立自己的NCAP起到了一定作用,2005年年末及2006年上半年,中国自己的C—NCAP在外界不知道的情况下积极筹备酝酿着。
2006年8月29日,C—NCAP在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进行了第一次评价测试。但是,结合到中国的实情,C—NCAP的碰撞要求还是要比欧美的NCAP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其实,作为汽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碰撞测试在中国落根生长也有12个年头。一汽、二汽、天津、重庆、交通部试验场和清华大学都有碰撞试验设施,都具备执行中国汽车安全碰撞的能力。陆风“碰撞门”事件之后,2006年7月1日“双碰”标准开始实施。
不仅国家、行业对汽车碰撞安全性能重视,就连企业自己也意识到碰撞是其必须跨越的一道坎。长城汽车这家国际销量比重很大的企业自己拿出3000多万元建立了碰撞试验室,无独有偶,国内民族轮胎巨头山东玲珑也斥巨资建立碰撞试验场。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过去三年中发生巨大转变:以考量造型美观和内饰精细为主悄然向安全品质倾斜,消费者甚至会在买车时将车辆的碰撞安全级别列在性价比顶端。
由此可见,重视碰撞门、重视汽车安全品质是从国家到企业再到消费者的一个群体意识,也是中国汽车碰撞在进步、在理性化的标志。尤令人欣喜的是,C-NACP还在寻求新的突破:新车燃油、主动安全与行人保护,未来与国际接轨甚至建立新的安全标杆都有可能。
相信在目前这种环境氛围下,中国的碰撞门事件会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没有了碰撞门,我们可能还会遭遇知识产权门、品牌标志门、环保门、节能门等其他各种门,只要我们想进入国外市场,“门”的考验无法逃避。我们的惟一出路就是:吸取、借鉴国内外“门”的经验教训,由内到外,从法规到技术,从造型到品质,全面改造我们的形象和品牌,打造“门”的保险,这才是中国企业获得国际化的“万能通行证”!
过去三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产品品种都上升到新的量级,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对碰撞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需求再加上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中国汽车碰撞试验过去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碰撞标准的法规和体系更健全了,不仅实施了2个强制性标准,同时还增加了其他要求,如C-NACP的偏置碰撞等。今后,随着汽车电子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的智能化也会越来越高,常规的碰撞试验已经不能满足汽车安全测试实验的要求,碰撞试验将应用到更深入的领域,探讨事故发生更深层的原因,这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碰撞试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所长 吴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