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乏善可陈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年来,德国、美国、日本三国汽车纷纷在华着陆,眼睁睁地看着大把大把的银子流进别人的口袋,心痛归心痛,终究还是没有回天之力。大家都在想:本土车比洋品牌到底差在哪里?
今年两会,就有汽车界代表大声喊出自主、创新拯救中国汽车产业的口号!
回忆从前,西方国家在中国解放初期,对华技术封锁,限制了百废待兴的社会发展。
但是,很多老一辈的人在想,自主、创新的口号都喊50多年了,自主品牌车的技术依然停留在模仿和组装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A级和B级车型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合资品牌占有。
在消费者眼里,对自主车的印象总是“价廉”但不是“物美”,更严重的是,一部分车型总是“低劣”与“低价”并存。据清华大学汽车系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多数车型还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核心零部件,然后与国产零部件搭配组装生产,来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兼容性造成的问题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
一些品牌通过引进人才,生产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件,但缺乏市场战略分析,在技术上,依然属于在跟随国外发展方向,一些企业模仿德国上世纪的技术制造发动机,这样做不可能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技术。
在发动机领域,德国企业十几年前就开发适应新燃料的发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等新技术,而中国在这一领域还是空白。从近期进口国IV车高调登场和即将挥泪离京的国Ⅲ车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车奔跑的速度显然太慢了。
一位年近80岁的汽车企业专家曾感慨:“中国的汽车怎么没有前进多少啊?刚解放时,我们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热情应该是资本主义企业不能比拟的最大优势,占据这个优势就能赢得胜利吗?青春的热情在我们与国外汽车的竞争中能有多大胜算?这对于振兴中国汽车产业能增添几分力量?”我们的天然优势不只是奉献精神,还有技术专家、政策扶持,还有全民支持的“大炼钢铁”。可结果呢,我们看到了很多靠着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来制造的汽车,制作不可谓不精良,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出来的作品我们大家也都能接受,到最后,新车下线就如流星划过天空,没有留下美丽的弧线。
中国汽车没有凭借这些优势实现整个产业的飞跃。不言而喻,仅依靠青春的热情和政策扶持的产业显然不是万能的。我想,当时想凭借这些优势振兴产业的年轻汽车人,在拥有这些条件的时候,不可否认抱着走一条捷径的侥幸心理,希望能向抗日战争那样赢得胜利,在这条起跑线上我们是没有对手的,所以我们必然是惟一的冠军。可是有没有想过,在当时封闭的情况下,在没有保时捷、奔驰和我们竞赛的跑道上,孤独的赛车,还有什么价值?
对于上一代人的精神应继续发扬,而不是半个世纪的喊自主创新的口号。
中国汽车缺的是核心技术,差的是品牌的文化和内涵。缺乏市场战略分析和有限的生存空间足以让我们对自主品牌汽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行反思。
记者注意到,今年汽车界代表曾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领导,想振兴中国自主汽车要改变跟随和模仿的思路,企业的掌舵人必须驾船出海同国际企业站在同一条跑道上,无论被别人丢下多远都要锲而不舍,开发出与时俱进的关键技术,中国的汽车才能跑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