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汽车行业已给人一个固定的印象:总体产能在逐年提升,汽车售价在逐年下降。然而,近期宝钢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铁矿石长期合同价上涨65%,并宣布今年第二季度每吨钢产品平均上涨600元之后,国内的车价还能继续做减法吗?
人所皆知,汽车是“钢筋铁骨”之身,一辆车上的钢铁材料一般都要占整车材料的75%多。
现在,生活用品的涨价已经司空惯见,而经受巨大成本压力的汽车企业,却为何对“涨价”两字依然噤若寒蝉?业内有专家认为,对于汽车企业而言,之所以如此自然有他们的理由。其一,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07年汽车业增长速度与前年相比有所放缓,但在现代制造业中汽车仍是盈利大户,其所获效益超过制造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其二,国内汽车在2008年有望冲击产销1000万辆大关,在快速增长的发展大潮面前,没有哪家汽车企业会主动涨价,给竞争对手创造机会;其三,在新一轮的成本压力中,汽车企业单车的制造成本确实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如果积极提升企业产能的规模效应、车型的持续推陈出新、国产化率的再提高和内部充分挖潜等因素,有些企业应该有能力使成本压力得到消化;其四,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国内绝大部分车型仍在降价促销中争夺自己的市场份额,同级别车型的对手之间没有谁敢轻言涨价,因为让消费者为上升的成本买单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将面临着品牌与市场的双重损失。
毋庸置疑,钢材、原油、物流、人力等成本的上涨已经对汽车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很大挤压,能否解决好成本控制与价格的关系,这不仅是汽车企业以及整个行业所要直面应对的“大考”,或许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今年的汽车价格走势。对于这一广受关注的敏感话题,人们期待着汽车厂家能交出遇“难”呈祥的出色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