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随雨点并至,价格与成本齐飞。汽车企业高成本的运作方式开始让车企高管头疼。或者,涨价是化解成本压力最直接的手段,但是包括加配、更换材料、改款等含蓄的方法开始使用时,其市场是否受到影响?这种方式又是否是长久之计?市场和利润如何去平衡?
“现在来看绝大部分的厂家都不敢公开宣布涨价,涨价就会削减市场占有率,销量就会受到影响,厂家不敢冒这个险。
车企不涨价的理由很充分。李桂生为记者分析,“2007年,汽车业仍是盈利的,虽说增长速度与前年相比有些放缓,但仍是现代制造业中的利润大户。在新一轮的成本压力中,汽车企业制造单车的成本仅增加了3000-4000元,仅是单车制造成本进一步摊薄,对盈利的企业而言,完全有能力消化掉。而且中国汽车在2008年仍会保持快速增长,并有望冲击产销1000万辆大关。市场竞争的激烈,没有哪家车企会主动涨价,给竞争对手机会。”
他认为,在买方市场,车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上加价销售的车型越来越多,但都仅局限于紧俏车型,绝大部分车型仍是在降价促销的主旋律中徘徊。在成本压力面前,企业不会急于借机大幅涨价,从消费者处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于企业而言,在未把住市场的脉搏前,涨价将面临着品牌与市场的双重损失。但成本上涨对车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将挑战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增加的压力,面对压力,企业第一步会选择消化成本,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转嫁成本。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的直接表现就是汽车涨价。”李桂生认为,在成本考验下,车企的表现将开始出现分化,如何对待产品价格,将是企业诚信度高低、实力大小、成本管理水平强弱的分水岭。部分企业的能力水准和管理缺陷逐渐显露,汽车市场或将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