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涨价冲动受制 国内汽车企业进退两难

  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车企因为成本上涨而公然宣布涨价,但目前车市中出现利用优惠缩水以及在加装装饰、配置或做工上偷工减料等方式来变相涨价的现象。

  一切似乎很突然,然而一切似乎又是必然的。

  当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引起的高成本成为压在车企头上的一座大山时,诸多固有的认识似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成本”成了最让车企高管头疼的字眼。

  “什么都涨,惟独车价降”,在中国市场,这个“硬道理”在今年将有可能“不成道理”,在新车上市如过江之鲫的当下,车市并没有如企业期望那样掀起消费热潮,消费者还在企盼继续降价,而对于车企来说,涨价是化解成本压力最直接的手段,但涨价同样是双刃剑,那么加配、换料变相涨价,这是否是长久之计?

  “价格拐点”之说已是满天飞,要利润还是要市场?成本压力下,到底是降还是涨,涨多少?什么时候涨?谁先涨?车价涨或不涨,成了当下车市最为敏感的话题,也许企业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成本陡增重压车企

  南北大众要涨价的消息还没有得到证实,就被媒体劈头盖脸地批评,这似乎给了中国车市这样一个信号:在目前的中国车市,降价才是正途,而涨价不仅失去的是市场,更是人心。

  然而,车企的“一腔苦水”似乎无处倾泻。

  “高通涨”下,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从去年后半年开始的物价普遍上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涨”的因素聚集在一起,日益积累,形成一座“大山”,正把车企逼入一个似乎难以解脱的境地。

  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上涨65%到71%,引发了钢材市场“地震”,橡胶、塑料等也仍将高位运行,车企还需要继续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

  “配套零部件商要涨价,我们坚决不同意,现在僵持着,我们和配套厂商许多采购合同都没有签,价格争议看来不是一下子能协商解决的。”北汽控股一位成本核算人士向记者诉苦道,这位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零部件厂商成本增加了15%到16%,零部件厂商自己除了消化很小一部分外,多数要以涨价转嫁给整车厂商,但整车厂商又不可能全盘接受,只能僵持。

  “按少数已经签订的涨价后的采购合同,我们整车厂的成本也要上涨10%以上,我们内部正在商讨涨价,但销售部门抱怨很大,因为涨价后车更不好卖。”成本的压力,使得企业内部生产和销售部门也闹矛盾,事实上,多数车企正在遭遇如此的困境。

  既要保证利润,又能做大市场,这是每个企业的目的,但是钢铁、橡胶、塑料等原材料持续上涨,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普遍增加10%以上,商用车则更多,许多卡车企业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涨价来应付成本飙涨,但是和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乘用车市场,涨价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变相涨价浮出水面

  “不涨价。”在给记者这样肯定的答复后,上海大众公关部又不忘补充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内部成本。”或许这是众多车企目前的态度,因为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企业因为成本上涨而公然宣布涨价。

  然而这仅仅是表面,事实上,“涨价”已经开始了。

  “我分析肯定要涨价,很多人不信,认为不可能,现在看来,汽车企业在采取其他办法,那就是变相涨价。”汽车界资深分析人士贾新光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车市中利用优惠缩水以及在加装装饰、配置或做工上偷工减料等方式,来变相涨价,以维持利润。

  “缩水就是涨价”,贾新光分析认为,除了变相涨价外,新车上市普遍高于预期而高价上市,对不赚钱的车停产,这些也是车企应对成本上涨的手段。

  “全球都进入了高通货膨胀,是一样的,中国汽车企业也面临着一样的成本控制难题,据我看来,成本压力是比较严重的,消化不了的企业只有涨价。”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主席饶达虽没有对“价格拐点”做过多评论,但对车价维持现状不抱乐观。

  贾新光则确认“价格拐点”已经到来,他认为,从2005年以来,车价一直在降,利润也一直降,每年厂商都在压着零部件厂商,今年的形势再压已经不可能,光靠内部消化成本也不现实,仅靠优惠、加配方面减料缩水进行变相涨价不是办法。

  “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我是鼓励企业明着涨,信息透明,但涨价一定要保证原来质量,与其偷工减料质量缩水,还不如涨价。”贾新光认为。

  新一轮鏖战谁将胜出

  在全球普遍进入“高通涨”时代的当下,切切实实成本竞争仅仅是开始,成本控制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指标,可以想见,今年车企们将在控制成本上狠下苦功,那么在成本与价格的博弈中,谁能赢得市场?面对一样的难题,怎么去赢?

  2006年车价陡降利润反而高速增长的“怪”现象已不复存在,外人不能左右车企的利润和降价空间,涨价只是企业应对成本变化的手段,对于车企来讲,消化成本已经上升到第一要务,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最重要的砝码。

  一边抱怨零部件厂商普遍提价,一边和零部件厂商和解共同消化成本,单靠一方达不到降低成本的目标,车企和零部件厂商“成本”联盟,是最为管用的方式,但是在全球采购条件下,不同的车企驾驭零部件企业的水平不同,这或将对不同车企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当下,排放和节能环保要求对车企提出了更大挑战,加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因此,成本控制能力贯穿在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虽然从生产管理环节实行精益生产降低成本,是最为直接的办法,但技术、产能利用率、市场规模等,都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竞争力。

  这样一来,成本成为制胜法则将会挑起新一轮企业内部调整、挖潜,更深层次的竞争由此开启,这种趋向会成就哪些企业?又会有哪些企业被淘汰?市场会给出答案;而成本管理人才将是车企争夺的重点,也许拯救雷诺日产的卡洛斯·戈恩式的成本杀手,将会是汽车企业最为抢手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