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人》
经过近30年的探路和铺垫、6年来与合资伙伴的潜心发展,丰田已经具备向中国市场第一发起冲击的实力
这个公司很神秘,没有人能准确解读出它成功的奥秘;这个公司也很坦荡,以它命名的生产方式已超出汽车界,成为全球管理体系的圣典。
有时候,这个公司“慢”得不可思议,当其他对手纷纷在中国跑马圈地的时候,它还没有生产的打算;但它又“快”得令人心悸,实现本土化生产以来,每年它都以超过业界平均发展速度三四倍的速率在膨胀,没有人怀疑它在中国是第一的有力竞争者。
丰田汽车公司——当人们谈论起这家公司时,总是夹杂着复杂的感情,里面有钦佩和崇拜,但也有不解和疑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领跑世界,直到目前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制造体,丰田的成功并非巧合,也绝非凭空而来的运气,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持续的优势?
“暖春之旅”利在长远
日前,《汽车人》和一位在丰田汽车中国公司已经工作9年的中方高管探讨过这个话题。在她看来,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却能够在电子、制造等领域位居前列,关键在于普遍存在于日本国民中浓郁的的岛国危机意识和针对海外市场需求快速应变的本地化策略。
作为一种国民气质,危机意识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日本国民的性格特征,这种特性在丰田汽车表现得更为突出。尽管它已在全球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丰田内心深处,对于失败的担心仍然无时不在。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日本人都有些偏执狂。”这位深谙丰田经营之道的高管向记者表示:“即使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但丰田人还是会不断地停下来反问自己,‘什么地方可能出错?’”
就在人们观望丰田通用的老大之争时,丰田内部对此却保持低调,丰田汽车总裁渡边捷昭曾表示,不希望通过销售数量而被定义为世界第一,更不会为了世界第一而采取极端手段扩大销售。“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过于激进的市场表现会产生对抗性的反应。对丰田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使丰田公司和产品赢得当地国民待遇,从而被公众接受。”
放弃激进的市场表现,也就意味着,丰田并不急于在短时间内取得成绩。相对比近期效益和长期愿景,丰田更在意夯实基础,稳步发展。
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丰田都不是一个激进者。从上世纪70年代与国内企业接洽开始,它其实是最早布局中国的企业之一。但它的整车企业迟至2003年才建立。在整车下线前的那段时间,丰田已经为零部件供应、人才培养等外围工程做好了一切准备,并形成了良好的体系竞争力。
这符合丰田的特性,审慎观察——周密布局——快速出击,只有在确定某市场已经启动并存在足够需求时,丰田才会主动出击。虽然这个时机看起来有些迟滞,但一旦出击,丰田就会调动它所有资源去占领市场。
严格按照自己步伐行事,不受外界干扰,是这家公司的另外一个特点。2008年5月份,胡锦涛主席开启的“暖春之旅”,点亮了中日战略合作的新丰碑。对此,丰田汽车中国负责人认为,胡主席访日拉近了两国距离,对于在华日系企业经营有着长期利好的作用。“但丰田不会就此而加速对华投资,毕竟中国现在也不再是大量需求海外投资的年代,今年经济工作重任在于谨防投资过热,而不是拉动投资。”
透析丰田
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在努力消融两国政府的政治隔膜,同时也激励着国人对日本先进事物萌发新的热情。
谈到丰田,除了车型和技术,人们对更感兴趣的一点就是TPS。自上世纪出现以来,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取得了极大成功。这种生产系统的基本原理在于:每条生产线根据下一条生产线的选择来安排生产,正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每一条线成为前一条线的顾客,每一条线又成为后一条线的超市,这种由后一条线需求驱动的“牵引系统”与传统的由前一条线的产出来驱动的“推进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简而言之,TPS就是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才按所需的数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准时生产”(Just in time)。但是在全球钢铁、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环境下,恰到好处,特别是没有价格预警机制的just in time生产方式是否依旧适用,成为人们近来对TPS的一大质疑。
实际上,同随需生产的just in time一样,“改善”也是TPS的核心理念之一。随着丰田海外生产基地的快速扩张,丰田生产系统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从技术进步中产生了处理信息的新途径。特别是在中国,丰田根据当地生产需要,为TPS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善无处不在,大至原材料采购,小至一个物件的摆放位置。丰田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丰田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反过来对丰田生产方式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这样看来,丰田生产方式远不如想像中的神秘高深,它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经营理念或是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体现在生产、经营、生活等方面的思维体系。
正如TPS可以在不同制造领域传播一样,丰田坚持认为,“成功可以复制”。从丰田在全球走过的足迹来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从日本到北美,从欧洲到中东,在稳定了发达国际市场后,丰田开始发力中国。
事实上,丰田从来都不以行动迅速而见长。即使是在它最成功的美国市场,它也是步本田之后才进入。长期以来,丰田被竞争对手嘲笑为快速追随者,但丰田却颇为自豪。
这属于典型的后发制人,作为一个慢热型公司,丰田初期决策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可一旦决策,所爆发的能量和速度将非常惊人。
本土开发新思路
在中国,如果将它在日本和北美的成功复制,丰田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丰田生产方式,在合资伙伴发展自主品牌的迫切压力下,丰田对于本地化开发做出了新的阐释。
北京车展期间,《汽车人》特别就合资自主的问题采访了丰田汽车公司总裁渡边捷昭。渡边表示,他对于一汽、广汽这两个合作伙伴发展自主品牌表示理解,并承诺对他们不断支持。随后渡边话锋一转,他认为,自主研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这既包括合作伙伴自主品牌的研发,也包括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研发。“与其急功近利地去迎合自主概念,不如首先从培养负责开发的人才着手,让他们在实验阶段、在生产阶段去积累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最适合中国自主品牌的开发。丰田希望以中长期的视点去开发,去思考。”
相形之下,丰田的老对手大众对在中国进行自主开发进行了180度的态度大逆转。从最先的不闻不问,到一口气推出新宝来、Lavida两款带有明显自主开发特色的新产品,大众的“得”似乎正是丰田的“失”。对于本地化开发,丰田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听其言不如观其行。作为最早与中国接触的外资品牌之一,丰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与中国一汽有了人员互访,并带动了技术交流。随后在沈阳成立的金杯汽车实际是丰田技术支持的结果。到了本世纪初,很少有人知道,丰田在华推出的第一款轿车——威驰,实际上也是丰田针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行为而特别全新开发的一款车型。
这样看来,丰田在华的本土化工作不仅不是没有做,实际上入手还相当早,规模相当大,之所以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大概原因在于,丰田的本土化工作都是它一个人闷头独自干,既没有与合资伙伴一起合作,更不是在中国操作完成。无论是开发全新车型,还是年度车型face lift小改款,丰田把这些内容都已搬到日本总部完成。
这就涉及到了丰田的组织架构。在丰田总部,专门设有一个庞大的中国事业部,这个部门每年都会在中国进行大量市场调研,专门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然后反馈给研发部。研发部再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开发产品,确定产品定位和具体配置,随后市场部再根据产品特点结合消费者需求进行完整的产品包装和战略推广。从头至尾,完全是把中国消费者琢磨透了之后再下手。因此丰田在华产品很少有不成功的案例。
但这种操作方式也存在可质疑之处。在日本针对中国消费需求进行本地化操作,毕竟隔了一段距离,反馈时间和调研内容都没有在中国操作来得那么直接和深入。但根据丰田性格,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前,它轻易不会放弃目前的选择,但一旦它100%肯定有了更好的选择,那它的转变将会相当迅捷和彻底。
贴近市场更加融合
如果联想到丰田真正在华时间——迟至2003年才开始在华大规模生产合作,人们将对丰田在华发展速度有更深印象。在不到6年时间里,丰田在华已形成南北丰田多个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加上雷克萨斯品牌,车型更是已达到22款,隐隐显露出后来者居上的底气。
对此,丰田汽车公司之前主管中国事务的一位前副社长曾表示,丰田在华征程已经过半。在中国市场的“赛跑”中,所有选手都已经越过第一个拐角,在卡罗拉上市和一汽丰田第三工厂落成后,现在丰田已到达了第二个拐角处,接下来只剩一半路程了。这意味着,丰田计划从“第二个拐角”开始,将让竞争对手们真正领略到丰田后发制人的威力。
但丰田人仍然经常对自己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抱怨太慢。丰田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向《汽车人》表示,数数大街跑着的汽车,实际上没有几辆是丰田车,这让他感到很不安。至于丰田之前宣布2010年占据10%市场份额的目标,耿直的服部表示:“丰田离此目标差得还远。”
目标落空,并不是因为丰田在华发展遇挫,相反,丰田已经连续多年保持40%以上的发展速度。真正原因在于,即使最乐观的预测家也没有预想到,中国车市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中国车市就将向1000万量级发起冲击,这比大多数市场预测早了两年。
如今在丰田的宣传中,10%之类的具体数字目标已经很少见。也许,在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中国市场,具体市场份额并没有多少意义。相形之下,产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的丰田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全球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车展上,丰田汽车提出了“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宣言。“宣言体现了丰田作为汽车厂家,希望与全球汽车产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愿望。在中国,‘三个可持续发展’也是表达丰田实现中国事业发展目标的最贴切的关键词,并符合现在中国构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方向。”渡边捷昭表示。
丰田的新目标耐人寻味,它跳出了产业局限,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宏观大潮。这个宣言也体现出丰田特色,不论处于怎样的市场,它总是能最敏锐地捕捉到外界变化带给自己的机会和压力,并立即着手调整。
还是那句老话,只有了解当地市场,才能被当地公众接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