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成品油供应不足现象,很多加油站因油价过低导致无利可图,从而暂时停止营业。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抑制物价上涨,始终对油价进行宏观调控,以减缓CPI指数上升幅度。面对市场供需和油品价格过低的矛盾,油价到底该不该涨?
应该上涨 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油品供应不足现象,北京三环和四环周边的许多加油站已经停止出售柴油,但国家为了保持物价稳定,一直在抑制油品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到底该不该涨呢?
赵 英:目前,国家对油品甚至是电力进行价格管制,从短期来看,是为了抑制CPI的增长,或者说达到控制CPI指标的目的,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从长远来讲,油品价格最终还是要放开,会与世界接轨。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走上节约能源的道路。否则等于是国家政府补贴了某些消费者比较浪费使用能源行为,比如今年上半年进口SUV发展很快,我认为这是不好的现象,因为我们是一个缺油的国家,应该号召消费者使用小排量车。
油品价格放开肯定是必然趋势,也是必要措施,否则解决不了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另外,油品价格过低等于是鼓励我们这些缺油的国家粗放地使用能源。因为像欧洲、日本这些国家都是通过税收节约能源的使用,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来保护环境。
未来,国家对油品价格早晚会放开,对原油的使用会与国际接轨,朝着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的方向前进,但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董秀成:从国家整个能源战略来看,不管是原油还是成品油价格来说,改革方向是已经明确的,大的方向就是国际化、市场化,因为这与整个市场建立国际经济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国家在能源价格改革方向上是明确的,将来肯定是要市场化,价格至少是和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和一般人所说的完全放开价格还是会有差距,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步子会比较缓慢,但是和市场接轨还是要逐渐走的一条路。目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成品油价格“倒挂”是非常厉害的,原油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每月一调。
这么高的“倒挂”当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石油企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中石油和中石化面临着经营的难题,特别是中石化,70%原油都是进口的。这些石油企业都是高价进,但是出口又受到控制,所以就呈现了亏损经营的状态。这是对“倒挂”体系直接的影响。
避免油价“堰塞湖效应”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油价上涨是全球大趋势,中国不可能置身其外,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调整油价呢?
贾新光:显然,中国政府和市场不可能独自处理油价上涨的问题。我倒不同意油价接轨这种办法,但是希望油价机制要接轨。
因为现在我们的油品定价主要依靠行政部门来判断,而不是依靠市场机制,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但现在又不能简单地说放开管理,单纯依靠市场去调节,所以只能是靠垄断部门来做这个事情。
应该说现在控制油价上涨,最终是有害无利。油价现在不涨,以后也得涨,而且会最终有一个很大的上涨幅度。油价一直不涨,还会造成很多其他衍生情况,比如有的地方出现油荒、供应短缺,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还有的地方出现油品走私等情况。
如果长期抑制油价,最后出现一个时间阶段内暴涨,对国家整个经济运营和市场平稳也会有一定影响。
这就像地震所产生的堰塞湖现象一样,如果让积水慢慢流出来,倒可以把隐患降低,如果一直积攒着并且不断有雨水等因素干扰,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垮坝,垮坝效应是最可怕的,所以千万要避免未来油品价格垮坝的事情发生。
总体来说,我认为应该让油价有一个缓慢的释放,其实所谓的宏观调节就是要把握市场动态,进行合理的调整,不要产生人为的“堰塞湖”。如果现在不涨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风平浪静,其实孕育着更多的危机。
所以,油品价格早晚都得涨,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缓慢上升的过程,尽量避免类似堰塞湖一样的垮塌情况发生。而且,现在没有一个具体的机制保证不会发生价格溃坝的情况,所以更应该注意由价格上涨节奏引起的波动。
其实,中国的油价目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定价机制,另一个是油价上涨速度的控制。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宏观调控,其实宏观调控应该从源头上控制,比如增加供给或平抑物价,现在仅仅是抑制物价,而在源头上不做任何工作,这种调控是非常有害的,这就会产生“堰塞湖效应”。
流通领域难控造成油荒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企业应国家要求在全力保证市场上的油品供应,但为什么很多地方还会出现油荒现象呢?
董秀成:目前国内的这种“倒挂”体系,不利于解决市场供应不稳定或局部油品短缺,这就出现了油荒这些问题,因为这是由流通体制决定的。
现在除了中石油、中石化以外,还有很多社会的炼油企业,现在有人统计这些企业供油大概是5000万吨。这样一来,这些企业没有加工动力了,因为亏损。同时,国家也很难管理和控制这些石油加工企业。
但是对两大集团来说,它们是国企,不加工也得加工,亏也得经营。但对其他炼油企业来说,动力不足。
从出厂到批发,一直到加油站,这是个流通环节。从炼油厂出来到总的销售公司,再到大区公司,之后到各省、市、区县的加油站,这是油品流通的环节。但在批发环节上,出现了很多中石油、中石化以外的企业,还有很多仓储企业,相当一部分都是两大集团以外的。
对零售企业来说,半壁江山都是两大集团之外的,也就是说,国家对两大集团可以控制,但是控制不了其他企业,所以越往下游走控制就越困难。批发出去的油走到什么地方,国家掌控不了。
这样,批发企业也好,还是仓储企业也好,囤积居奇的现象就出现了,觉得要涨价,价差很大,于是先放着,这个问题很难控制和解决。
另外,也会诱发走私,比如沿海地区油商走私,因为有利益的驱动。这就造成了油的相对短缺。
如果从整体来看,国家每年进口没有减少而在增加,产量也在增加,但终端环节油品却紧张,油跑哪儿去了,很难从经济学角度来阐释。很多人以为是两大集团的事情,其实到了仓储、批发和零售,两大集团只能控制半壁江山,另外一半根本控制不了。
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油品价格过低,如果价格顺了,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这是价格应该市场化的必要性。
但现在又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又不能?现在真正和市场接轨的话,价格上涨幅度就会很大,大得难以接受,再加上现在中国政府首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所以价格上涨与宏观政策是相违背的,所以别说接轨,就是调一调都和大环境不符,所以国家很慎重对待这个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国家为了解决两大集团的经营问题,着手在其他方面上做调整。以往应有的补贴还得继续。另外,比如在税收方面,不论是进口环节还是其他环节,都在讨论研究,给予优惠。政府现在希望从财税政策的角度来解决两大集团所面临的问题。
但是价格最终还是要调的,因为单纯靠财税政策只能解决两大集团的金融问题而不能解决油品流通领域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讲,价格是要逐步调整的,但是时机选择是由政府部门来决定的。目前又有地震,8月份还会有奥运,所以,不调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是时机的问题。
不该上涨 目前调价尚不适宜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如果说油品价格与国际接轨是未来趋势,那么中国油价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整?什么时候调整比较合适呢?
赵 英:油价何时涨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牵扯到一系列的问题,至少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中石油和中石化有时也很委屈,一方面承担了国家油品安全供应的责任,还要承担由于油价过低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还要保持上市公司的良性经营。
国家的管制必然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油品短缺,尤其是上市公司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一个矛盾。但是作为具有行业垄断地位的国企国家要求其承担一定的损失,这也是说得通的。
另外,还有不属于中石油、中石化所管理的民间的加油站,它们完全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采取不供油或者有限供应的措施,比较难以规范管理。所以中石油、中石化公司在石油价格上面也一直比较尴尬,有很多东西是他们所控制不了的。
程晓东:总体来看,油价上涨肯定是大趋势,但是目前调整油品价格时机还不成熟,还不适合进行油品价格的上涨。国内各个行业经济压力很大,一旦油品价格上涨,影响的不仅仅是汽车行业,会影响到各个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也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油品价格在今年内可能会做出调整,但是几个月内绝不是适合的时候。
目前可能国内有些地方出现油品供应不足的情况,但这只是少数,不具有代表性,国家有关部门也会要求中石化、中石油保证油品充足供应,所以油品价格上涨与否不会影响到消费者日常行为正常用油。
油品的价格上涨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系到国家各个行业的方方面面,所以价格上涨一方面要考虑到微观行业的运营情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宏观大局的整体步骤,牵扯到各个体系的运行和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所以油品涨价会在恰当的时候,而国家有关部门也一定会保证油品供应的充足和各个行业价格的稳定。
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倒挂”确实隐含了许多矛盾,有待调和。成品油涨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石油外流和弥补企业亏损,但社会代价同样巨大。
成品油价格上调,除了影响众多拥有私家车家庭外,对普通居民的影响同样巨大:出租车燃油成本增加要提价,城市公交要提价,居民用电因油价进入成本、煤炭运费增加要提价,客运、货运价格同样需要涨价来弥补成本,如此等等。
油价调整是国家资源价格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改革同样需要有理、有度、有节。就目前而言,油价上调理由并不充分。
保障能源安全是关键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在油品等能源问题上,中国政府目前确定的是什么样的战略?
赵 英:油价上涨会对不同行业的利润空间发生调整,对GDP影响肯定存在,但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问题的关键可能还不是油价本身,而是我们能不能可持续地保障供应,保障能源安全、经济安全。
另外,目前的政府主导的定价机制无法充分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人为性,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制定出更好的价格机制。
政府对于是否出台提高成品油零售价的政策很慎重。说政策很慎重,主要是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物价压力。众所周知,上述的定价方案并没有充分执行,虽然之前曾经出现过调升成品油零售价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我们没有调价。这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包括油价在内的物价上涨压力很关注。
我们考查国内的物价上涨压力,并不是只看单项的价格,如果单独成品油涨价,或许大家也不会感受很深刻。但目前的局面是,包括油品在内的很多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国内市场总的价格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调整成品油价格还是很慎重的。目前是否应该提高成品油零售价,主要看国际原油价格的压力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程晓东:油价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靠单纯涨价以缩小油价“倒挂”并不能解决矛盾,因为这只是解决了资源价格偏低的问题,而并没有改变国内要素价格,尤其是劳动力价格更低这一事实。这种状况只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居民经济承受能力愈来愈弱,二是劳动力对资本的依附性愈来愈强。
所以,以成品油价格上调为代表的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应跳出单纯涨价这一误区。对这些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资源来说,加强出口管制和供给管制要比价格管制更重要,而这恰恰是我们一直忽略的地方。相信只要政府能跳出价格抓石油的进出口和供给,前些年几大石油企业去国际市场倒卖国内原油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国内频现的油荒也同样不会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