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太拥挤、出租车太昂贵、买车太遥远’。一起来搭顺风车吧”近日,出现在杭州某新闻论坛上的一则广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杭州和绍兴都曾经出现过拼车公司,因为开拓不了私家车业务,虽然需求市场很大,却不得不先后关门。
“上周油价上调后,需求信息明显多了起来,我们正在组合搭配中。”电话里,来自福州的陈先生带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
来到杭州不到一个月的陈先生坦言目前还处于试探阶段:“现在我们先收集所有车主和需要搭车的客户资料,按照路线给他们搭配,目前我们的服务全是免费的。”
有车族不堪养车成本之重,无车族饱受挤公交之不便。于是同路人整合资源,拼车出行开始在网上大行其道,陌生人拼车出行也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出行方式。家住杭州城西,在滨江某通讯公司工作的赵先生因为同一小区有4位同事每天搭他车上下班,每人一趟补贴他5元车价,一个月差不多刚好支付油费。“养车成本不高,生活工作便利不少,我享受到了拼车的快乐生活。”赵先生说。
市场灵敏人士嗅出了其中的商机,着手组建拼车公司,期望通过提供拼车中介赚取服务费用。几年前,我省绍兴和杭州相继开出了这样的拼车公司。但这种服务却因为可能涉嫌经营“黑出租”,受到交管部门的抵制,无法在私家车市场中顺利推广,两家拼车公司惨淡维持数月后先后倒闭歇业。
陈先生对杭州拼车市场的这一段历史似乎无暇顾及。虽然还没去跟运管部门接触过,但他坚信这是有利于环保的好事,运管部门的态度终将逐渐放开。“每个人每趟基本上只收3元,只能补贴部分油费,不可能盈利,这跟黑出租有本质区别。而且运管的检查是看有没有现金交易,我们可以学上海的做法,通过网上支付宝结算……”
令人意外的是,目前陈先生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急着推广市场,倒是忙着接触景区和旅行社。原来,陈先生和前一代拼车中介的一个区别在于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以前的拼车服务只致力于整合客户信息,组合成功的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盈利模式的单一化造成一旦客户流失,利润就直接减少。这种盈利模式在目前缺乏政策支持,尚不成熟的拼车市场显得特别脆弱。而陈先生则巧妙地将它做成了俱乐部形式——更多地利用越聚越多的客户资源,组织自驾游,提供租车等外延服务。可谓充分挖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使得业务拓展相对从容。
受到车友广泛欢迎的拼车服务在经历第一波创业浪潮失败后,能否有效破除政策坚冰,成熟运营并壮大起来?我们关注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