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一种复杂的商品,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受制约因素多,所以,它的发展似乎有点不可捉摸,但只要是商品,它就要遵循市场运行的定律,汽车也是如此,如果把原本通过IT、互联网、家电行业总结出来的规律套在汽车行业身上,你会发现它们一样适用。
汽车界的摩尔定律 另类解读:
早在1965年,戈登·摩尔首次提出: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约每隔18个月翻番,也就是保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性能翻番。到了1975年,摩尔先生把一年周期改为两年,从那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芯片业发展的圣经,但随着时间推移,摩尔定律适用范围已经超越单纯的芯片,从个人电脑到手机产品,再到音乐播放器,几乎和高科技沾边的产品都适用此定律,汽车也不例外。
“定律”体现:
在汽车行业,通常一款车进行全新大改款或者换代的周期通常为4~5年,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八代雅阁、新天籁、新飞度、雅力士、迈腾、新威驰、蒙迪欧致胜等从去年以来推出的新车,如果追溯它上一代车型推出的时间,会发现是在2003年前后;同样,根据此规律,2006年上市的凯美瑞、思域等将会在三年后迎来换代产品。
每次车型换代,在价格保持不变或者略微下降的情况下,新车的设计会更加新颖、做工用料大幅提升,配置会更加齐全,轴距会被不同程度的加长;不仅如此,发动机性能保持不变前提下,油耗会进一步降低,排放会给更严格的控制。这就是“汽车界”的摩尔定律。
此外,从摩尔定律可以衍生出来一条边际定律,在保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汽车产品价格将会以每年10%~15%的速度下滑,这条定律可以解释为何2008年手中价格仅为7万元的F3能够媲美1998年售价达到15万元的桑塔纳2000。
汽车界的里斯顿定律 另类解读:
总结出这条规律的是一位银行金融界的巨头,他说道,如果被给予自由和光的速度,资本(包括金钱和构想)将去向它想去的地方,留在它被很好对待的地方。在最近“红得发紫”的《货币战争》一书中,曾多次引用这条定律,通过它甚至可以预测出国家和公司的兴衰大势。
“定律”体现:
2002年,中国汽车消费开始觉醒,国际汽车巨头争先恐后在中国设厂,增加投资,投产新车型……这一切现象,都能够用里斯顿定律来解释,资金喜欢流向它被很好对待而且能够产生最大利润的地方。
通过此定律可以看出,中国汽车现在的处境很微妙,急遽攀升的物价使得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如果不能形成自己核心的技术优势(也就是创造更好的环境让资金留下来),发展将会越来越乏力,目前,许多汽车大厂把目光瞄向了俄罗斯、越南、印度等国家,就说明了此问题。
汽车界的奥格威定律 另类解读:
这是一个商务以人为本的道理,“假如我们只是雇用那些不如我们的雇员,公司将逐渐成为侏儒,不过假如我们雇用的员工总是要超越我们本身,有朝一日公司会成为巨人”。
“定律”体现:
前段时间,《车天下》做了一系列“日系企业竞争力”调查采访,采访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是,决定企业发展好与坏,做企业的这一群人相当关键,这里说的“一群人”不仅仅指公司高层,还有包括底层的员工。一个好的企业往往有一个好的团队和一个能够让员工成长为巨人的文化,恰恰是这样的团队和文化能够促进企业蒸蒸日上。
反观一些本土汽车,直至目前,他们仍存在“官气十足”的作风,内耗、内讧并非鲜见,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他们旗下的经销商。有这样的厂家和经销商,他们的车、他们的服务,如何能讨好消费者?
汽车界的拉夫尔曲线定律 另类解读:
在某些情况下,随着收取税金比率的降低,税金总额却相反会增加,税率的降低可以使得业务或者工作人员变得更有生产力,进而使商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果把“税金”两字换算成“利润”,该定律同样成立,正是“薄利多销”成就了沃尔玛商业帝国。
“定律”体现:
国内汽车车厂也在应用拉夫尔曲线定律,不过,“税金”两个字换成了“价格”,在车市环境里要生存下来,“高价”是死路一条,只有用低价格来保证销售规模,促使资金流通,才能使得企业获得发展,至于挣钱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上市、融资等等。所以,通过此定律可以解释为何在石油及铁矿石涨价的大环境下,中国车市整体价格仍能继续下滑,而且下滑的速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去年。
汽车界的反“梅特卡夫定律” 另类解读:
梅特卡夫定律是指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递增。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互联网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很可惜,汽车则是相反。
“定律”体现:
突破一定数量以后,汽车的价值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像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曾饱受“汽车王国”所带来的痛苦,这些痛苦包括有:环境破坏、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等。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未饱和,但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里,车辆之多已经在挑战城市交通系统负担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