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比亚迪对外宣布“预计将于9月上市的比亚迪首款精品微轿F1,将正式更名为"F0"。”汽车还没上市就改名,比亚迪算是先行者。
但综观整个市场,汽车改名并不罕见。很多时候汽车改名不仅仅是为了“名正言顺”,更包含了品牌名称营销的内容,我们不妨串烧一把汽车市场上几类不同意味的改名事件。
改名理由1 谋求全球市场 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表示,比亚迪汽车继换新标之后,此次微型车F1更名为"F0",主要是基于全球化战略的思量,为备战未来国际市场做准备,避免与“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简称F1)同名。
为了全球化需要,舍弃原先知名度颇高的车名,从短期经济利益上考虑也许并不划算,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对品牌未来空间的拓展还是有益的。最典型的代表是丰田品牌旗下车型的更名事件,诸如凌志改名成了雷克萨斯,第十代花冠取了新名卡罗拉,丰田凯美瑞取代了很有知名度的佳美,陆地巡洋舰改名为兰德酷路泽……丰田官方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丰田品牌名称的全球统一化,一致用音译来命名旗下车型”。
改名理由2 高度契合区域市场 上海大众在为帕萨特升级版命名时,就起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领驭,主要是因为其从设计生产到命名、营销一整套的方案都是按照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来定做的。领驭一经推出就为上海大众拿回了一份不小的蛋糕,这其中除了车子本身的改动更符合国人需要外,“领驭”这个名字受消费者喜欢也上汽的另一个伙伴通用更是将品牌名称营销玩得格外纯熟,对于品牌众多的通用而言,更多的是将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以不同的品牌来制定营销策略。其中著名的例子就是横扫中国车市的别克凯越,在韩国就叫大宇Nubira,在南美就叫雪佛兰Optra,在东欧市场叫雪佛兰Lacetti,在美国叫铃木Froenza。
改名理由3 产品重新定位 上海大众的POLO一直就按发音叫着,上海大众在改款后,直接起了个很中国的名字“劲情”、“劲取”,并解释为“20到25岁,为了梦想而激情进取”。虽然这两个名字初听都感觉不太顺耳,但的确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国产克莱斯勒赛百灵(Sebring)改名也是这种原因,赛百灵这个名字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过于女性化。对处在重新拼杀期的克莱斯勒来说,为了以全新感觉打开销量,改了一个很阳刚,也更富商务感的名字——“铂睿”。
改名理由4 产品营销策略 这方面标致雪铁龙集团的“玛格丽特计划”算是行家了。一来,在每款车型上派生出很多其他车型,就是所谓的“六片花瓣”;二是将同根同源的车型以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名字推出,在国内东风日产算是个典型,三厢车叫颐达,后面推出的两厢车则改叫骐达。采用这种策略一般是因为产品型号不是太多,后续车型受制约的一种应对之法。
改名理由5 产品另起炉灶 第三代蒙迪欧改名致胜,其最大意图恐怕就是与老蒙迪欧进行区分。
从车子本身来说,第三代蒙迪欧与老版蒙迪欧有了本质区别,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都不同,外形简直就是另起炉灶了,内饰和配置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第三代蒙迪欧是福特花大力气打造的扛鼎之作,希望能凭此车在销量上再上一级,致胜这个名字就将长安福特的雄心表露无异,长安福特当然不希望两者仅仅被人当作是个升级版了。
(责任编辑:田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