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梁洪:北京时间10:04分,这里是FM103.9兆赫北京交通广播正在直播的汽车天下,我们的节目现在已经开始同步在网络进行视频直播,您可以登录我们的合作伙伴搜狐汽车看我们的节目,也可以登录北京广播网。
介绍一下我们直播间的两位嘉宾,都是老朋友了,新华社的资深记者南辰。南辰前几天正好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汽车召回这四年的感想。第二位是来自新京报汽车主编何醒言,先问何老师,如果身边有朋友车辆遇到问题,会想到用哪条法规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何醒言:出现问题,我们很少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跟我们的特殊工作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周围有一些朋友有事故车了,直接给厂家就打电话了,如果我们身边不是做这行的朋友或者同事,他们也很少运用法律武器,通常还是走关系,通常是走个熟人,或者是找到厂家把这个事儿就解决了,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是一个单体现象还是群体现象,都是自扫门前雪。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的这种例子还是比较少的,至少在我周围是比较少的。
主持人 梁洪: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大家对法律法规的不了解,还是大家认为如果依靠某条法律法规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太可能有个最终的解决结果的。
何醒言:现在我们中国人还是不太熟悉法律法规,这一点北京可能稍微好一点,市场越发达,或者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运用法律法规手段的次数可能会好一些,归根结底还是大家对这个法律法规不熟悉,可能大家都知道有召回这件事儿,但是国家到底怎么规定召回的,你的产品和召回有没有关系,我知道有一些厂家经常发一些召回通知,但是很多消费者不知道这种召回通知,或者他听到这个召回通知也不太当回事,真正事情发生以后他才会找经销商或者厂家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拥有者或者使用车的人并没有把这个召回法规作为跟自己利益相关的法规熟悉它。另外我们国家的召回制度条文还是太粗线条了一些,没有细化,也不是那种服务性很强的,包括对消费者的手册,大家熟悉起来也很困难。
主持人 梁洪:不管是像何醒言、南辰这样的做汽车媒体的记者,我觉得作为记者本身来说,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熟悉了这些法律法规,对它的条例都很清楚了,我们自己也会打一个问题。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是2004年3月15号发布规定的,同年10月1号开始实施,到今年正好是四周年。据统计,从召回法规公布至今年9月18日,共召回一百二十多次,涉及车辆约154.66万辆。
回首汽车召回法规实施来的情况,总体可以说成绩巨大。但是大家利用这些法律法规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做到真正的解决,这些都要打一个问号。
南辰:我觉得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对这个法规有没有信心,这个很重要,你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例强制召回的例子,汽车厂家不说罚的倾家荡产,也是巨额的罚款,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相关的责任人,都负了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的消费者他可以对汽车召回法规有充足的信心,因为这个就是保护我的权益的一个法律,我只要熟悉它,我运用它就可以保护我的权益,可能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讲,过去这四年多时间里,主动召回不断,就是厂家主动召回上报的数量很多,一百多万辆,强制召回的案例确实没有出现。中间可能出现过几个接近于强制召回的案例,比如雷诺的梅甘娜事件,还有酷派的跑车,这几例问题可能都算比较接近的,但是严格说按照召回法规的定义,并不属于强制召回,可能消费者确实是他就有这个信心不足的问题,他没有看到国家这个法规的强制力的所在。我认为这应该是下一阶段咱们召回法规要继续完善它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 梁洪:所以今天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时间看到听众朋友的反馈,大部分人都说不知道,1038说从来没有想到过用什么缺陷法来去解决自己车的问题,解决车的问题就是和经销商死磕到底,0808说从来没有听说过类似这样的法规,如果我的车出现了问题,经销商不给解决,就是投诉汽车江湖。2948的观点是说听说过这样一个召回法规,但是好象和我们的关系不太大。
南辰:这是很错误的,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大,为什么?因为召回法规它一个是数量大,是群发性的,它用于的对象是某一批次的产品,另外是由于厂家的设计缺陷造成的,第三点是关于行车安全的,这点很重要,每个车主都要注意。另外认为召回跟自己无关这也是一个很错误的观点,因为从9月18日开始,质检总局已经在收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也就是说,要从汽车、儿童玩具这些单一类的产品要扩大到所有的,比如在中国生产销售的产品,也就是说,你对召回的概念不要仅仅局限在汽车或者玩具上,经过一段时间,他会扩大到你身边所有你使用的产品,所以说对召回这个概念,我劝消费者是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主持人 梁洪:但是我特别理解这些听众发来短信他们说的这种感受,说句实在话,我也有这种感觉,因为在我们的汽车天下当中,汽车江湖解决了这么多的投诉,往往如果要去诉诸法律的话,包括我记得南辰也在我们节目中说过,劝他们最好不要走这步,因为漫长的法律的过程,然后费你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还不一定。尽管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规定、法律条例,但是实际上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在落实的过程当中还是比较困难的。
何醒言:现在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有投诉的话到底是谁来解决,比如小的和群发性的东西,这个界限现在经常难以界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厂家有主动召回,召回分几种,有一种是设计瑕疵,还有是带来安全隐患的,这是人命关天的,厂家现在有些召回是为了给一个外界的形象,但是他召回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很小的问题,是不伤大雅的问题,甚至有的不叫问题,他也弄一个召回。从申报的角度来讲,国内厂家经常很多次数的召回,但是这种召回并不是解决最实质的问题,另外涉及到安全的召回是跟全球的汽车厂家有关联的,就是这个车在中国有一些进口,他召回涉及到中国市场,这种案例比较多。像强制召回或者在中国本土发生的不在适合中国本土的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发生了以后,怎么样执行,消费者的申诉渠道在哪里,申诉了以后由什么样的机构把它强制执行,说白了一点是强制执行,就是还是要有专门的机构为老百姓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单单是提出这个问题。
主持人 梁洪:现在厂家不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的话,我们消费者即便是大家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或者是百分之百是车本身质量的问题,可能也不能利用这个法规很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南辰:但是现在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好的信号,比如现在质检总局的网站上,汽车召回网上正在搜集一个汽车轮胎的召回信息,这就是最近他们接到了很多的案例投诉有鼓包的,甚至有行驶中爆胎的,这对消费者的安全是非常关键的,轮胎关系到乘车者的性命。现在也有重点厂家怀疑对象,可能要大家协助,自己如果说有这种鼓包、爆胎,有的都是新车,轮胎就出现问题的,一定要积极的把证据、线索向质检总局反映。有助于质检总局掌握这些证据,以便推动下一个程序的启动,所以说大家对召回一定要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你比如我了解有的消费者他可能轮胎出了问题,找厂家、找经销商闹一闹,闹了一换,把新车鼓包的轮胎可能就弃掉了,就不要了,实际上你从更多的公众安全的角度,你这个轮胎的样品、照片都可以提交到质检总局,依据这个汽车产品召回法规跟厂家讨一个说法。因为这个确实是关系到公众安全的问题。
对于强制召回如何看待 我们应该如何配合?
主持人 梁洪:接下来请二位集中的探讨一下强制召回的问题,强制召回有没有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强制召回,需要我们消费者做怎样的配合。
南辰:强制召回他首先是有一定的程序,也就是说,质检总局作为主管机构,他有一个自己的专家库,对于这个故障符合不符合强制召回的技术上的规范,要由专家库来协商、定性,这个专家库是四年一换届,今年可能也是到了该换的时候,除了这个专家库,他还要优先选择国字号的检测机构,就是说对这个汽车产品出现的群发性故障有一定的技术检测、定性,有了这套程序,就能保证你这个厂家在规定的时限内不主动召回,消费者投诉到质检总局这儿,质检总局就可以依托这套程序来判定你这个车要被强制召回了,强制召回可能要罚他几万块钱的款,这几万块钱对厂家来讲实际上是毛毛雨。但是强制召回的这个名声,尤其是第一次强制召回的名声如果落到哪个厂家的身上,对厂家的名声影响非常大。雷诺梅甘娜那个只是一个风险警示,随着雷诺梅甘娜给消费者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向下发展。就是说我们还是有强制召回的手段,但是咱们从最近的一系列奶粉事件也可以看出来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这些部门的定位一定要清晰,我的定位就是要旗帜鲜明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使厂家不敢冒风险侵略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定位,这个定位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仅仅依靠厂家的诚信,就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如果你没有威慑力,厂家不会把你的法律法规放在眼里,不会涉及到巨大金额的召回的时候,他还是会耍花样,我们不能丧失强制召回的能力和勇气。
主持人 梁洪:何老师你认为强制召回在中国现在汽车工业的现状下能够实施吗?
何醒言:我们看以前的话,包括像梅甘娜这种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强制性召回,说明我们制度上是有一定缺陷的,也就是说在厂家提出和官方监督这一块,实际上目前来说,因为国家为了扶持和保护汽车工业,尤其是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因为这对每一个地方和每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提高就业和提高GDP的重要的企业,因为汽车企业的体积非常庞大,产值非常庞大。国家在某一部分的保护,导致强制召回没有特别多的发生或者特别频繁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不记得我们以前有多少起强制召回,可能一起都没有。
南辰:三菱那次事件,但是当时咱们国家还没出台召回法规,你也谈不上符合强制召回的条件,但是他确实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何醒言:那次也是跟全球在一起的,其他我们确确实实没有看到有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上西方市场法规更加完善,他的产品更加符合各种标准性能的要求,我们看到在西方国家每年都会有强制召回的案例,或大或小都会有,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还有一点就是说,除了合资品牌和相关的部门,我觉得他未来寻求一种短期的经济增长,他必须要保护这些汽车企业,这是一个相互之间达成默契以外,另外还有一个是自主品牌这一块,自主品牌也会有一些安全性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设计上面的缺陷,但是国家有意识、无意识忽略掉了这一点,这是为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它确确实实是存在对消费者的安全性或者是平时驾驶车辆的人身安全的威胁。以前我们可以说是国家汽车工业尚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忽略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这个机构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你必须要替老百姓、消费者来考虑,毕竟我们现在的汽车保有量已经几千万辆了,北京已经400万辆私家车保有量了,已经不是刚刚开始的阶段了。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