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低谷时,悲观者总是多于乐观者,这也注定了有眼光的人也是孤独的人。
2008年下半年以来,看好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相反,不少人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竞争力下降,甚至可能成为“濒危动物”。
单从体量上看,确实有这种风险。国外汽车零部件巨头尽管占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总数1%还不到,却占据了15%的中国市场份额。而且这种态势将继续发展。
造成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在和多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接触后,记者发现差距在于研发,但研发需要钱,其实差距只是因为没钱。10月23日,继德尔福、伟世通等汽车零部件巨头之后,美国的博格华纳也投下巨资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据博格华纳CEO孟天慕说,这将是博格华纳最大的研发中心。虽然早期只是做应用方面的研发,但未来会成为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乎还没有看到一家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能有如此大手笔。与此对应的,外资零部件巨头们垄断了高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转向系统、传感器、制动系统等产品。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却少有建树。
万事并非绝对。在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两大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记者看到了两类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多数浙江民营企业更倾向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主多为私人。但在深圳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在航盛电子的办公楼里,记者看到了车载视听娱乐系统、智能导航及多媒体系统、车身控制集成系统、智能交通及防盗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虽然与国际最顶尖的产品有一定差距,但航盛电子的某些产品已经能和国际一流品牌相抗衡。
打造这样的技术需要钱。航盛电子的钱从何而来?航盛电子的高层告诉记者,一部分来自于风险投资。在得到充足的发展资金后,乘着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的东风,航盛电子巨额研发费用也换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是,下一个航盛电子会出现在哪里呢?从中期的眼光看,目前或许正是风险投资者们逢低介入汽车制造领域的好机会。
日前,有德机械中国区首席执行长、ASL公司董事长刘小稚公开宣布,会考虑投资汽车业。但要满足四点,即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和效率;和环保有关,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和汽车电子产业有关;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如果没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的企业,刘小稚称,可以收购满足不同条件的企业,然后整合。
在目前的估值区域看,这似乎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主意。也许就在整合念头之下,一个中国汽车零部件大腕就产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