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本土车企抱有一个本能的驱动和期盼,在本土市场一时难以与合资企业硬拼时,可以“突围”到国际市场寻找发展空间,其思维逻辑就是简单地推定中国产品有成本比较优势,在海外市场可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鉴于许多本土车企羽翼未丰便轻举妄动,或者粮草未备兵马先行,试图通过突围到海外市场来逃避本土市场上的窘境,这种思维逻辑本身值得反思。中国市场本身已经成为开放型的国际竞争市场,本土车企的能耐和实力积蓄首先应在本土市场得到充分体现,本土车企如果在市场主场不能与合资企业正面搏杀,达到势均力敌的业绩,就不可能在任何有分量的海外客场市场站住脚,任何跨国巨头本身起码应是本国市场的领先强者。
目前受到金融海啸的祸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牵连,间接影响到车市稳定,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本土车企在内销上的冲势减弱,内外市场不利环境的双面夹击让本土车企提前进入到寒冬季节,一旦本土车企的低价牌没得打了,或者由于老是靠低价度日,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则会加速车企步入衰亡。市场竞争的“净化”作用开始显灵,严峻的市场环境让鱼龙更难以混杂,即将从末尾逼迫本土企业的退市。问题是几大主要的本土车企如何在困境中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劲头。
如果说八年前众多对车趋之若鹜的懵懂消费者与那时的自主品牌产品相匹配,现在购车者的成熟度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可惧的是也许超过了本土车企的技术与品质的成熟度,就很难获得新一代消费者的认可。不可否认,当初相当数量本土车企取得市场的长足进步是基于消费者进化程度的初始化,也是以透支消费者的信任为代价的。另有一些本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工程开发和工艺管理等各环节都有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对产品品质缺陷隐患,在日后长期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品质投入上的亏欠和对消费者信任透支终将会以往后的市场报应作为代价,前债后还,投入守恒,在品牌和品质上的提升并没有捷径可走。
好在中国车市只是放慢了以往狂奔的步子,将要进入慢跑阶段,这足以引起全球汽车业的羡慕和看好。慢下来也好,客观上可以迫使留存下来的车企必须完成第二次“创业”,做到立足品质,放眼品牌。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