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佳雪/报道
上个世纪 80年代的出租车啥样?80年代的“的哥”一天能赚多少钱?讲述改革开放30年出租车的故事,今天,我们的故事从长春第一批的哥付忠勇说起。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记忆中的出租车
关键词:老上海、伏尔加拉达、奢侈消费
上海牌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20出头的付忠勇开着大货车途经南方沿海城市时,发现发达城市出现了“出租车”行业,而且颇受欢迎,赚钱很快。付忠勇回到长春市立即把这一消息告诉哥哥,哥俩合计后开始萌发了要买车的念头。
但是买车谈何容易,“那年代不是谁都可以买车,就算你再有钱也买不到车”付忠勇说,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只有单位才可以买车,私人买车在政策上是不允许的。1985年,在等待中煎熬的哥俩偶然得知可以通过挂靠单位方式买车,“尽管家里有些积蓄,但是一辆上海牌汽车要三万多元,家里亲属几家筹钱才凑够车款”。
1985年秋天,一辆崭新上海牌汽车开进了付忠勇家的大院。“那感觉非常气派,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的人围了好几圈,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付忠勇说,新车到家那天,也是全家人对全新期待的开始。此后,付忠勇每天早上把车擦得锃亮的,然后在邻居们羡慕的眼神中打着发动机。
时髦行业
“1985年的长春的哥,可谓是凤毛麟角,不仅赚钱机会多,而且还特别受尊重!”那时流行着一个顺口溜:“手术刀、方向盘,家人有钱花不完”,意思就是形容出租车司机和医生的高收入。
在没有行业竞争、没有高油价、没有“份钱”、甚至也没有高速公路的“四无”的出租车年代,付忠勇和哥哥日夜倒班,每天在火车站出口等客,那时候,付忠勇的出租车几乎跑遍了关里关外,远至北京、石家庄,近到哈尔滨、沈阳,由于车况好,哥倆在大多数还在工厂赚取不足百元工资的年代,实实在在赚取了大把钞票,不仅还清了买车的钱,而且攒下一笔在当时数目不菲的存款。
“打车”奢侈
那个年代,长春出租车还很少,人们收入普遍不高,“打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最奢侈消费,一般人除了结婚、出院等重要事情,基本就和“出租车”三个字不沾边。打车的人多数是单位领导、外地来出差的业务员,还有就是个体户。
(80年代至90中期) 变迁中的出租车
关键词:夏利、斯柯达、起步价
“蹲点”等活
1986年,付忠勇买车的第二年,长春市成立客运出租管理处(简称“客管”),这一年客管首次对长春出租车数量统计,长春出租车有53台。
“偌大的省会长春只有53辆出租车,如果想要像现在一样,随手打辆出租车出行,可是件难事。”付忠勇描述说,那时候的出租车可不像现在,可以满大街跑,招手即停。一般情况下老百姓不会打车,也打不起车。所以他大都停在宾馆、饭店、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等活儿,很少走进街巷小路。
付忠勇回忆,这种蹲点式的营运持续到90年代初,随着出租车的大量增加,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招手即停。
上车“砍价”
“93年以前,一旦等来了客人,价钱怎么算呢?司机和乘客一起商量,因为当时没有计价器。”相对付忠勇一样的第一批的哥,马友全算是第二批的哥了。1989年开始,马友全驾驶自己的夏利车成为了长春的哥一员,说起90年代初的出租车,马友全说和乘客砍价几乎成了他那一批的哥最深的记忆。后来,在管理部门的规范下,长春市出租车营运价格曾以4公里为基础公里,7元为基础价格。
1993年,客管处同物价部门共同制定了新价格标准,基础公里为2.5公里,基础价格为5元。这种价格受到的哥、乘客普遍认可,计价器使用率在一个月内由10%提高到90%,这也标志着长春出租车从上车“砍价”到“打的”起步价的交替。
发展中的出租车(90年代后期至今)
关键词:捷达、桑塔纳、红旗、“城市名片”
捷达时代
为激发市场潜在需求,1999年长春再次掀起大规模出租车型更换行动,出租车市场迎来了第三次洗牌。根据出租车管理部门要求,此次更新车辆一律采用一汽生产的捷达、奥迪、红旗等排气量在1.6升以上的中高档轿车,并将捷达车的运价由1.5元/公里下调至1.3元/公里,让性能更先进,乘坐更舒适的捷达与夏利进行平等竞争,使捷达车在价格、性能的比较中迅速占了绝对优势,车辆更型的第一个月中,就有3000辆新捷达上线。经过两年左右的车辆更新,至2000年,行业车型以捷达为主,并有少量红旗、宝来等高档车,夏利、斯柯达等车型彻底退出了客运市场。
收入18亿
长春市出租车客运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立光介绍,日前,长春出租车行业共有62家企业,从业人员2.5万余人。行业存量资产达12亿元,日营运车辆15000余辆,日客流量约90万人次,年总运量3.3亿人次,日营运金额600万元,年营运收入1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