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9日电 美国《侨报》12月19日发表中国时评指出,国际油价上半年高企,无疑令中国推进能源定价改革颇感压力,而中国选择此时降价,未必旨在与当前的国际低油价接轨,却以燃油税这一全球通用模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中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时代不远了。
时评原文摘录如下:
中国大陆成品油价格自今日(19日)起下调,顿时令有车一族笑逐颜开。
在国际油价自高位大挫逾100美元后,大陆民众对本国“一枝独秀”的高油价屡表不满,降价传闻不时冒出。此次预料中的调价,终于不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虽然其幅度温和,仍是顺应民意之举。
其实,这次迟到的降价也可谓一个提前的动作——此前,油价下调在明年1月1日与燃油税开征同步,基本已成市场普遍共识。
官方提前13天下调油价,并且在调整中考虑燃油税因素,显然在惠民之外也有助于各行业降低成本,更为当前中国确保经济增长提供了调整空间——国际油价的迅速回落带动相关大宗商品价跌,国内的通胀压力也基本消除,中国可以放手全力刺激经济。
石油输出国组织刚宣布大幅减产,而国际油价继续下降,中国官方此时出手,显示出对能源定价改革时机的把握。
中国主要能源品多非市场定价,油、气、电等都受管制。能源价格相对较低,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通胀压力确能有所帮助,但其副作用同样明显:既扭曲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带来“油荒”、“电荒”等行政管制的产物,甚至会因市场传导机制,对国际油价有所推高。
市场早就担忧:若非金融危机的扩散导致这一轮高油价跳水,中国政府对油价的补贴很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被国际油价挟持。如果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此次改革不彻底,将来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很可能再次被高油价挟持。
而中国油价“跟涨不跟跌”的现象,本就一直受普通民众诟病。因为这意味着,无论油价高企还是下跌,大陆石油巨头们一方面享受着国家的补贴,一方面掠夺着消费者的荷包。当前经济放缓,民众荷包缩水明显,这种怪现象再不及时扭转,难免激化社会矛盾——近期大陆数地频现计程车停运事件,就与高油价导致营运成本增加密切相关。
国际油价上半年高企,无疑令中国推进能源定价改革颇感压力,而中国选择此时降价,未必旨在与当前的国际低油价接轨,却以燃油税这一全球通用模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中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时代不远了。
就中国经济而言,这一信号则有更大意义:提高全社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彻底实现经济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