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由美国各州驻华协会成员组成的代表团来到浙江瑞立集团,争相向这家名列“中国汽配行业十大民族品牌”的企业推荐项目计划,希望能够打动瑞立投资。
记者1月6日致电瑞立集团总经办询问详情,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不知情,“这种重大事项的进展只有董事长等高层才清楚。
虽然瑞立集团工作人员的态度十分谨慎,但实际上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2000年就拉开了收购海外企业的序幕,而且近年来约有6成的收购目标来自北美地区。眼下金融危机蔓延,不仅是北美的零部件企业,整车制造企业股票市值狂泻,前途未卜,纷纷放风“剥离非核心事业”。通用汽车要出售1641.3万股铃木股票、悍马品牌;福特汽车要出让马自达20%的股份、沃尔沃公司;克莱斯勒要卖掉道奇旗下蝰蛇品牌。
一位汽车集团的高层领导曾对记者坦言,“金融危机也是好事,降低了并购的谈判成本”。有消息说,福特出售沃尔沃原先要价500亿元人民币,可能降到300亿元人民币,价格颇具诱惑力。近期,我国一些汽车企业跃跃欲试海外并购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小规模收购受青睐
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例如,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劳工纠纷等运作麻烦不断;金融危机爆发后,双龙更是沦落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原南汽买进MG名爵品牌,市场销售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与大规模兼并的做法相比,进行小规模收购诸如购买设备、引进技术等更吸引中国企业。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益民称,正在跟一家法国公司谈判购买生产线和相关设备。
株洲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在此方面也有成功经验。2006年德尔福宣布关闭底特律的12家工厂之时,湘火炬趁机收购了德尔福火花塞工厂设备。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类似机会,湘火炬总经理陈光云表示,正在密切关注,“购买回来的国外成熟技术,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创新之后,能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慎之又慎少麻烦
内资汽车企业怎样选择稳妥的并购方法呢?
一位曾在底特律工作多年的业界专家在评论汽车企业并购时认为,比较现实而理智的方法是“去底特律汽车界选择一些技术、管理和咨询方面的高素质特色人才,或者请国内合资企业的外方让出部分股份,增加中方的股权”。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期告诫国资大企业的高管:“现在不要盲目并购,留着资金,好好挑选值得投资的公司。”
长城汽车对扩大海外供应商规模也比较感兴趣。长城汽车宣传部商部长近日对记者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规划。”
FOURIN咨询公司的分析师认为,对于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而言,收购在成熟的国际市场具有配套渠道、营销经验及先进技术的海外零部件供应商来巩固自身事业基础可谓是一条捷径,但同时也存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