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笔下的潇洒挥别,可能在上月刚被解职的克莱斯勒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墨斐(Phil Murtaugh)看来,却充满着壮志未酬的苦涩。
如果说三年前从通用辞职,显示了他不为瓦全的傲骨;15个月前从上汽离开,他充满着重回美国三大的喜悦,这都只是墨斐个人的爱恨情仇的话,那么如今他的满腔未竟抱负,折射的却是整个美国汽车王朝的“国仇家恨”。
第一次离开:卫星逃逸
在墨斐以及所有美国汽车人心目中,底特律是永恒的恒星,但墨斐这颗围绕着底特律运转了32年的卫星,却在2005年,首次逸出底特律的引力范围。
卫星的逃逸有两个原因,一是距离恒星太远,另一是受到另一颗恒星更强大的引力。
在通用王朝中,墨斐始终是一个“外放”的形象,虽然出身通用汽车学院,“根正苗红”,但是他却一直处于底特律的嫡系之外。他曾经历任通用汽车海外公司日本业务部的制造总监、五十铃汽车公司产品计划执行总监的执行助理、英格兰卢顿IBC公司总裁等职务,尤其是墨斐在通用汽车的最后10年,他最终成为通用中国董事长和CEO,和他服务的通用汽车一起,达到了公司和个人发展的顶峰。
在他任内,中国的合资公司为通用创造了巨额利润。2004年最多时对通用利润的贡献度达到了40%,墨斐不仅成为中国和上海市政府的座上宾,而且还成为 2005年全球汽车工业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之一。
中国成就了墨斐,使这颗“卫星”的份量不断增加,而这个汽车新大陆的吸引力,也让他做出了许多“政治不正确”的行为。
墨斐主政中国业务期间,不顾海外分部的业务几乎都由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主抓的惯例,一直坚持己见。他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通用在中国的战略不是在美国底特律的总部作出的,而完全是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得出的。”他认为:“中国应该发展本土汽车工业,而不仅仅只是从国外进口或简单地在国内组装生产。”他力排众议推行更为彻底地坚持本土化策略,把通用公司比较好的产品都拿到中国来,在本土采购,设立泛亚研发中心等。
长期以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强硬,也促使底特律决定彻底放弃墨斐这颗越来越不听管束的卫星。尽管墨斐在通用汽车的亚太业务上可谓居功至伟,可当2004年6月,通用汽车决定将其亚太区的总部从新加坡搬迁到上海时,亚太业务区总裁一职,却仍然还是由底特律来的“京官”担任,此举还直接架空了墨斐所主导下的通用中国的职权。即使在墨斐的心中底特律依然是“麦加”,但是当时的情况却已是“穆罕默德未离开山,而山已经远离穆罕默德”。
墨斐于2005年3月28日了断了与通用长达32年的主从关系。
第二次离开:再次变轨
墨斐在离开通用之后,业界就普遍猜测,由于在通用时期和上汽合作愉快,甚至被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在多个场合称为“兄弟”,他有可能“变轨”加入上汽。
事实上,墨斐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在中国市场刚以福克斯打开局面走上正轨的福特,并不需要一个大开大阖的新任领导。据悉当时一位福特中国的高层笑言,他来了,我们到哪里去?而克莱斯勒当时还在戴-克集团下,生性死板的德国人比底特律人更加论资排辈,墨斐曾经对美国汽车新闻记者大卫•塞奇韦克(David Sedgwick)表示:“我不想去底特律工作,因为不想处于严肃的公司官僚之中。”更何况在处处受制于人的克莱斯勒。
2006年6月19日,墨斐出任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但是从合作关系到主从关系的转变并不那么顺畅。
根据董事会决议,墨斐将负责上汽股份的海外生产经营,工作职责包括为上汽股份拓展海外业务,发挥上汽海外与国内业务之间在产品规划、全球采购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等。上汽认为墨斐的国际经验可以帮助韩国双龙更快地融入上汽,并且墨斐在海外扩张战略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墨斐而言,虽然他主导了上汽2002年的首次成功海外收购——10%的通用大宇股权,但这也是在通用的框架之内。他最长袖善舞的地方恰恰是上汽兵强马壮的大本营——中国。
墨斐对上汽的发展与上汽本身的愿景也是南辕北辙。胡茂元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建设国际汽车大集团。希望墨斐为上汽国际经营能力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墨斐却多次表示,公司的目标核心应该是中国国内市场。
另外,墨斐的个性使然,多年的“封疆大吏”,使他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行事,而不是被人指挥,而上汽显然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戴着镣铐跳舞并非他所长。
因此,当2007年8月,独立后的克莱斯勒向墨斐伸出橄榄枝时,未能在新恒星中找到自己应有轨道的墨斐,心底的底特律情结再次大爆发,“无法拒绝邀请”。
但是,当这颗卫星再次选择了变轨时,却不知道,吸引它的究竟是一颗恒星,还是一个黑洞。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