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车-经济-杂志专区

中国950万销量背后 2009满街汽车梦正酣

  ■ 农民工说,

  每天骑自行车都在和汽车抢路、赛跑

  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说到汽车梦,我不是没有,有时候还真梦见自己买了汽车了,我买的车是四个环的,不是一辆,是两辆。

一辆用来拉煤,一辆用来睡觉,村里头那些女人们看见我都眼带桃花,恨不得能做这两辆车的女主人……

  不过梦归梦,说到现实中,我可没敢想买车,而且也不希望以后汽车越来越多。在城里呆了三四年了,对城市交通状况也很清楚,反正一个字——堵!整天堵,城里人不怕堵出病来吗?我看我们工地上那个老板,那腰,比水桶还粗,整天开个车,估计连走路的机会都快没了,能不胖吗?

  说起来,我们骑自行车每天都在跟开车的抢路、赛跑。汽车有汽车道,可现在很多路上都没有自行车道了,这是什么道理啊。有时候遇到蛮横的司机,我们骑车的或是行人一个不小心还要挨别人的骂,别看他们西装笔挺的,那素质也不见得有多高,你开个车占了那么多地方,凭什么还要把我们路人的道给挤了?还有一个让我想不明白的,我们行人遇上绿灯的时候,凭什么汽车还是可以右转弯?记得有那么一次,绿灯亮了,还没等我走到一半的时候,一辆小汽车右转弯,开得飞快,差点把我给刮了,我还没出声呢,司机对着我就骂:“你妈的不要命了?”你说是不是很可气?

  总之,我是不希望将来城市里越来越多人买汽车的,多让些道路出来给我们骑自行车的和行人用,社会可能会安定些。说到我自己,如果真有能力买汽车了,我也不会买轿车,买个小货车还行,能回老家拉货挣些钱。

  畸形的汽车消费理念

  说到汽车进入家庭这个概念,就不能不提一下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当年一款其貌不扬的福特T型车拉开了美国汽车进入家庭的大幕。而如今美国人均就有1.2辆汽车,汽车是美国人一项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仅此而已。

  在中国,汽车除了作为代步的交通工具之外,似乎多了许多其他的色彩和意义。也许是中国拥抱汽车文明比美国晚了半个多世纪,这道迟来的汽车大餐难免让中国市场有些消化不良。一部简单的代步工具被人为地提升成了彰显人格、尊严、地位和权势的标准,当西方已经开始以开小车或不开车为时尚的时候,中国汽车消费却日益变得畸形化,以大为美,越是豪华车似乎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地位。中国消费者对于豪华车狂热的偏执令国外许多汽车厂商始料未及,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消费者仿佛一夕之间都学会了捂紧口袋的时候,豪华车在中国市场却打下了漂亮的一仗,这不禁让国外汽车巨头们感叹于中国的富人到底有多少。

  中国人要面子是举世闻名的,而且中国有句话叫“一富遮百丑”,有一辆车和没有车的人比有着绝对的优越感,更别说开豪华车的人了。在国人眼中,开着奥迪的人与开着奥拓的人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还记得2007年有部叫《奋斗》的片子很火,里面有个叫向南的买了辆小奥拓,他女朋友杨晓芸说:“最烦买奥拓的人了,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别买,那叫车吗?”是啊,似乎国人都是这么界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助长了汽车消费的畸形发展。有人曾经这么评价豪华车:“豪华车发动机排量大啊,在街上一发动,整条街都能听见,多牛啊!”那倒是的,可是你是牛了,社会却要因为人们“贪大”的不良车德而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无论是在能源还是在空间占有率上,一味求大的消费都将增加社会的成本。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所谓的“中国饿虎论”炒作得很厉害,而在记者看来,无风不起浪。检点一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短时间内如此巨大,确实也与自身的畸形汽车消费理念有关系。说到底国人太把汽车当回事,买就买了,可买了汽车就非要得瑟,上个厕所买个便当,走哪都开着车。有专家计算过,目前中国的私车使用率是美国的6.15倍,日本的2.49倍,法国的3.31倍,怨不得别人说自己了。既然要想汽车走入平民家庭,就要好好算算家底了,为了配合汽车社会的到来,土地空间和能源的配备都将会是大问题。不改变畸形的汽车消费心理,汽车进入到平民家庭可能会是一场大灾难。

  汽车文明的理性回归

  十五年前,大大小小专家学者针对汽车进入家庭这个话题连篇累牍进行了多次论战。如今私家车阵容依然故我地壮大着,以至于当年对此坚决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们心灰意冷,伤透了心。当年被称为堂吉诃德式社会学家的郑也夫教授在接受《车经济》采访时,对眼前的状况大有江河日下之感。“言论上我们占上风,但地面是人家的,为什么?世界不是书生的,而是权势者掌控的。一个智者是不愿意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观点的。”

  是的,声音无法改变现实,毕竟梦想是无法扼杀的。中国目前有着13亿多的人口,到2008年12月为止,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9亿余辆,其中私人汽车4173万余辆,也就是说至少还有11亿国人没有体会过自己拥有私家车的感觉,如此多的梦想想要堵住,恐怕不亚于大禹治水的难度。

  既然禁不了,就只能疏导了。不是汽车要不要进入平民家庭的问题,而是汽车大量进入平民家庭之后,如何将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记者比较认同的是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家于海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不让汽车进入平民家庭是不可能的,汽车是一个家庭的延伸,购买汽车是许多人积攒了多年的梦,绝没有一种力量反对得了国人拥抱汽车文明。“我们无法去阻止别人追求汽车梦,只能努力疏导这个汽车日益膨胀的社会。西方的某些做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例如你可能无法杜绝别人吸毒和从事性工作,但你可以给吸毒者发一次性针管和美沙酮,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你可以给性工作者发安全套。毕竟这些行为仍属于个人行为,没有产生对别人的伤害。”于海教授主张用车应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应该把私家车的消费纯粹当成是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现在,美国人均拥有汽车1.2辆,日本和欧洲大约每两人拥有一辆车,而世界平均水平是每6人拥有一辆车。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到目前为止大约每30人拥有一辆车。很难想象将来中国每15人拥有一辆车的时候,也就是说街上的车将会增多一倍,那会是一番怎样的境况?如果奔向世界平均水平,街上的车将比现在增多三倍,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境况?

  其实,支持汽车进入平民家庭呼声最高的还是那些白领们,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口袋里没太多闲钱但也有些小钱,买车的欲求他们最高,而汽车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他们也心知肚明。你从山顶下来然后告诉他们山顶上其实风景也就那样,何苦累死累活爬上去,他们在山腰上总还是不甘心放弃的。那就让他们爬吧。“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告诉别人怎么活着,不是批判人们追求一种文明,该用这种交通工具而不用另一种交通工具,而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一种使不同的人都能自由去选择交通工具并使各种交通工具在交通这一目标上达到的效果相互平衡的社会机制。”当年樊纲在与郑也夫的论战中说得最精彩的,记者认为莫过于此。大家都不是傻子,也都有选择适当交通工具的能力,吃了苦头自然就学聪明了。

  今年的金融危机来得很突然,尽管有人嘲笑说中国人傻钱多,可美国人的教训还是值得引以为戒的。那种“用明天钱做今天事”的消费风格,让美国人吃了大苦头,如今他们也都开始学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国人在某些消费习惯上是不是也该改改了,例如买汽车,例如用汽车……中国汽车文明成熟了,汽车消费回到理性层面上,才能让国人的汽车梦不至于是一场噩梦。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王雅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矛盾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