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告诉别人怎么活着,不是批判人们追求一种文明,该用这种交通工具而不用另一种交通工具,而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一种使不同的人都能自由去选择交通工具并使各种交通工具在交通这一目标上达到的效果相互平衡的社会机制。
从顾教授的双重标准说起
前些日子,上海大学社会学家顾俊教授的一席话让记者有些惊为天人。他说作为一个人,他认可汽车的功用,也热衷于使用汽车,而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是坚决反对汽车进入平民家庭的。“中国城市密度太大,土地有限,根本没办法负担更多的人购买使用私家车。梦想?谁没有梦想?中国人的梦想太多,我还梦想买飞机呢。不是每个梦想都要实现的。为了控制更多的人加入有车族,只能把汽车消费的门槛提高,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自己承担,谁用的起谁去用。”记者小心翼翼地反驳,“那顾教授自己开着车却反对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买车梦,这不是有些矛盾吗?”这句话似乎有些激怒顾教授了,他再一次强调作为一个人和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区别,“我自己用车,那是我个人的事,而我反对汽车进入平民家庭是我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责任。这就好像当年反对农奴制度的人他自己也在用农奴,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农奴没办法生活。”
顾俊教授的惊天伟论彻底把记者整晕乎了。哲学上的“矛盾”,意思是说事物自身包含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顾教授的哲学肯定学得比记者要好,然而即便是用最有限的逻辑学进行分析也知道,这并非哲学中的矛盾而是逻辑上的矛盾,莫非社会学家就不是人?
回想十几年前,当汽车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时,虽然很近,但我们都知道它离我们其实很远,大多数人只能带着几分敬畏的眼光行注目礼。而今天,汽车曾经的威严逐渐褪去,变得不再高不可攀,它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私人消费品。就算最普通的工薪阶层,购买汽车的梦想也已不再是不敢触碰的东西。
然而当城市道路因为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而变得拥堵不堪,当汽车不再是速度和方便的代名词,它突然成了众矢之的,成了人们声讨的对象。人们对私家车的诘难大多集中于交通、环境、能源等几个方面。为了让一部分人能享受的私家车,社会正在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同时,另一部分正准备拥抱汽车文明的无车阶层还在努力憧憬。这些人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钱,为的就是终于有一天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这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对他说,拥有私家车是不道德的行为,是在增加社会的负担,说得更严重点是在犯罪。至于吗?
说白了,私家车消费有点像一辆越来越拥挤的大巴士,在巴士里的人嫌上车的人太多挤占了自己有限的空间,而巴士外的人总是不顾别人的抱怨继续往巴士上挤。有车族和无车族之间的争议无非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多少人能真正高尚到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生活?即便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所谓的社会学家,也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最前面。上个世纪末,人们梦想有一部摩托罗拉直板手机;21世纪初,许多人梦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而如今,更多的人开始把买汽车写入了自己的人生计划之中。
人人都有汽车梦
■ 小白领说,
别动不动就拿能源、环境说事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对汽车的追求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追求。首先是对于机械的爱好,可以说男人对机械的控制欲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汽车对女人来说是一件无比华丽的外衣,那么对于男人来说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大玩具又或者是一位称心如意的红粉知己,少了它会少了很多乐趣。汽车也是人类第一次个人能够驾驭的大家伙,你想啊,我们喜欢飞机,但我们不能自己去开,我们喜欢坦克,但我们也不能自己去开。而汽车,我们不仅可以自己开,也可以把它变成个人的私有品。
过去一辆汽车要好几十万元,我们最多只能想想,但现在价格下来了。老百姓日子也比以前好过了。为什么不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呢?平常我和老婆上下班都是挤公交车,那种挤车的痛苦相信大多数人都体会过,要是赶上下雨天,还要弄得浑身湿哒哒的。再碰上有些抽风的司机,车上人多了他还不给你开车门,我们在车下那叫一个可怜啊!你可能要说了,那可以打车啊,可是谁想不到啊?上海出租车多吧?偏偏当你很需要的时候,愣是打不着。有一次周末我和老婆去美罗城那边逛街,吃完饭后就下雨了,结果我们在凄风冷雨中对出租车望穿秋水,可等了半小时就是没有一辆空车招呼我们。那时候我就铁了心地发誓,有一天一定要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
对我这样的小白领来说,月收入七八千块钱,典型的具有做房奴车奴潜质的收入。过去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在城市里钢筋水泥包裹着的建筑物中,有一盏灯是为自己而亮的。辛苦打拼几年,付了个首付,买房子的梦算是基本实现了。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梦想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除了上下班代步之用外,我希望有机会周末开着自己的车,带着老婆孩子和一车的欢声笑语去郊外走一走,晒晒太阳。我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自家车里能装载着一些他对童年的回忆。
现在听到一些人在反对汽车进入平民家庭,我很是费解,像我这样的很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汽车梦。凭什么他们开着车却反对别人追求梦想?动不动就拿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说事,将来的事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最近听过一个段子,说过去的时代“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荤菜基本没有。”难道我们真的要返璞归真到这种时代去吗?借用《编辑部的故事》里俞德利的一句口头禅,“汽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汽车是万万不能的。”
■ 小商户说,
私家车有点像婚姻这个围城
中国人是个很奇怪的族群,喜欢吃一堑长一智。别人的教训再深刻也不起作用,不自己撞一撞南墙,是不会回头的。
我的车已经开了六七年了。过去没买车的时候,做梦都想有一辆小汽车,刚学会开车的时候,那种狂热劲,就连躺在床上也还在练习把着方向盘。后来开了个小店,经常要出去见个客户什么的,觉得也是时候买辆车了,于是很自然的就买了。刚买车的心情,有点像小女生买了件新衣服,特愿意到处去显摆。那时候开着车,我把亲戚朋友的电话都打了个遍,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我也开上轿车了。那阵子还特乐意充当车夫,陪老婆出去逛街,朋友有事用一用车,我觉得特有面子。
车有了,面子有了,可方便了吗?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烦心的事也就多了。买了车,自己就成了专职司机了,不管是老婆和朋友逛街、丈母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来家访还是朋友聚会,我周末都得加班加点的迎来送往啊。没办法啊,亲戚朋友都知道你有车了,能不送吗?不送人家立马就对你有看法了。这是有车之后在人际关系上的额外负担。
其实吧,中国人能买得起车的是大多数,可是大头在于养车。别人不是说了吗,聪明人都是先买房后买车,因为房子是可以保值的,但车不一样,自打你开回家之后它就开始贬值了。不光贬值,每个月还得大把大把地往里砸钱养着它。养车的费用说出来一大串,油费、保险费、维修费、养路养桥费、保养费、停车费、年检费等等等等,一年没有一两万块根本养不活它。虽然国家最近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经出台了燃油税,把养路费给取消了,但这也仍然是杯水车薪啊。每次看着油表刷刷地往下掉,那都是钱啊。我一个小商户,其实挣得也不多,所以有的时候只要是不需要开车,我还真宁愿选择打车了。养车是真难!
很多人看私家车觉得风光无限,可是做了有车族之后的烦恼只有车主自己最清楚。你不开车,你能体会到高峰时期被堵在路上半天不能挪窝的焦虑感吗?你不开车,你能体会在一个地方转了左三圈又三圈就是找不着停车位的无奈感吗?你不开车,你能体会自己的爱车随时都会被马路杀手破相的愤怒感吗?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约了个客户签合同,可是那天正好被堵在某个路段足足40分钟没动地方,当时真有种强烈的冲动想弃车而去。
其实这私家车有点像婚姻,婚姻像是一个围城,很多人想进去,而围城里的人觉得很烦恼想出来。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进去的。你说得再焦虑再可怕,没用,自己体会了就知道了。不管怎么说,我是不太希望将来汽车疯狂进入平民家庭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