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设计师的梦
从业以来的这些概念车作品
既见证了我设计技术水平的渐进
也展现了我对这个行业认知的真实心路历程
汽车商业评论 刘芝鹭 (作者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造型室主设计师)
在对中国汽车设计抄袭和劣评的舆论中,我冒昧将这些年已发表过的概念车设计进行了一次整理,现在发表于《汽车商业评论》杂志,供大家研究和批评。
为什么我要说概念车?
概念车,就是以概念为中心,根据设计者及车型策划者的目的而制作的对未来市场的预期车型,是对未来交通生活形式的大胆诠释。概念车的核心以车型的功用、性能、对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对型面和美学的技术诠释为主。
进入21世纪,概念车或者说造型趋势既摆脱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华而不实,也摆脱了单纯的功用型为主简单的设计。现代的概念车充满了对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人文关怀,沉淀了弥足珍贵的型面处理基础。
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汽车造型这一“最难让人理解的商业艺术”呈现了百家争鸣绚丽夺目的一面。这也是日渐饱和的汽车市场、紧缺的能源、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带给设计行业的必然结果。
目前,国内制造业的研发能力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造型的现实实现与技术结合存在一定的瓶颈。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市场运作还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正待出台,但它对于工业企业的重要性正在慢慢被承认。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正在为设计这个步履艰难的行业奠定扎实稳定的社会基础。
在这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将概念车的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型面和美学技术为核心,大胆诠释未来生活方式的突破性概念设计;一类是以企业文化和传统车型为基础的概念设计。
前者不受工程和市场的限制,可以极尽想象,尝试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新的型面处理方式及对现代造型趋势的理解,一般都做成比例模型作为论文发表。后者作为立项项目,是在工程所能达到的极限内,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组建设计团队为目的,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地去做民族品牌的概念设计。
两者相比,前者看得见摸得着,对提高年轻设计师、模型师的水平收效明显。后者涉及到企业研发的流程、每一工序的执行力度、项目团队的建设等等。多种外因和内因的驱动,项目面临的困难巨大,从根本上解决仍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现在,我既对中国汽车造型设计和概念设计充满希望和信心,也对面临的巨大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
我认为,在国内制作概念车的目的是希望在行业不健全、法规不完善、发展有瓶颈的现实时代里,为中国设计今后的腾飞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核心在于拒绝抄袭、提高水平、做真正的中国设计,在有限的条件下逐步建立一支切合国情、有着独立奋斗目标的中国设计团队。
从第一件概念车设计作品至今,每一个设计无不将我自己推到一个极限,并在极限中成长。我对设计及其流程的把握和理解也呈现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点滴积累,形成了我对设计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汽车这个有着巨大挑战行业的无限憧憬,但同时也有对职业的疑问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这些复杂感情的背后,我从未怀疑过的是中华民族在绵长的历史中所展现出的苍劲生命力,它是中华文化历经风霜却依然璀璨的光芒。一个人若具有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和革命性,在文化和信仰日渐迷失的今天,以设计去复活和创造民族风格即是对民族品牌最大的回馈,即是对现状的最强烈的否定。
我对设计这一特殊职业的一点体会是:灵感和创造性是天生的,设计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天赋和悟性。设计不是单纯的艺术,是创造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行为实践,它来自设计师的内心世界,来自设计者对文化、科学、艺术及其思潮的整合。
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会具有美好的品德、良好的文化素养、科学的头脑、敏感的洞察力、纯洁的童心和丰富的感情世界。这样的一群人执著而敏感,他(她)们脆弱的内心更需要真诚、信任和鼓励来保护。技术可以后天培养,而成功的方案却来自内心,只有一个美好的内心才能照亮周围人的生活。
汽车设计是一门让人难以理解的商业艺术,一方面是创造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与市场、生产、工程研发、产品策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行业行进得步履艰难,但是我相信它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行业,能为这个世界、为每个人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行业。
振兴中国汽车设计要以自主研发和振兴民族品牌为基础,要以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现在是过渡时期,不管水多深总要有趟路的人。概念车的设计制作就是练兵的手段、市场的探索和人才选拔的试金石。她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让市场见证的未来趋势。
回到开始的那一段思考,在树立民族品牌和构建自主研发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人要给中国人自己机会;要有自己的骨气;要做自己的设计;要有自己的梦。当民族精神与行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将是这一行业奏响振兴序曲的时候;当民族精神独立于设计之中,中国的设计才可以走向世界。
当我们去惊叹意大利的设计精湛和日本设计的本土化风格的时候,却不能去迷信国际化会给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巨大的支持。当生存威胁到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所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双手,相信在短暂的人生路途中可以踏下的每一个坚实的步伐。
我相信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在健康的成长平台上,会一代接着一代的快速成长起来。当我们坚持行进在一条正确而艰难的自主设计之路上时,一定会走到行业期盼的彼岸。那时,我们将迎来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繁荣时代!
1、DEVISION:分裂
它让我看到了造型设计这一职业的挑战性,和与自身性格、专长的切合处,埋下了为之奋斗的第一颗种子
DEVISION完成于2002年6月,历时3个月,是在第一汽车集团技术中心进行的毕业设计,也是我设计生涯的开始。当时正值中国汽车业井喷的前期,资料、技术都十分匮乏,偶尔的几张概念车图片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对工业设计的需求从贫弱突然转向猛增。
学生对汽车设计的理解仍在猜测和探索中前行,而企业的需求却逼迫这个压抑已久的行业迅速走向成熟。当我们对设计的推测仍在美丽的效果图上的时候,研发单位的资料、技术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项设计奠定了我的职业基础,我完成了从草图、效果图、三视图、胶带图到油泥模型的制作和装饰的全过程,涵盖了造型设计的各主要流程。它让我看到了造型设计这一职业的挑战性和与自身性格、专长的切合处,埋下了为之奋斗的第一颗种子。
因为性格中与生俱来的反叛和对时尚的敏感,当接触到大量的资料后,我第一时间抛弃了工科学校在毕业设计中设定的各种条条框框,决定以“分裂”作为设计的主题。以刀削斧砍的型面,硬朗的风格代替人们在当时已习惯的柔顺风格。
每一个设计都是设计师思想的一面镜子,大学期间我大量接触了摇滚乐和朋克、抽象派的美术作品、独立电影,并且经常参与后现代主义和“70年代出生”的话题讨论。我们这代人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饥渴和信仰饥渴的一代人,是思想教育贫乏的牺牲品,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殉难者。
我将这些矛盾、质疑、困惑、反叛和探索以“分裂”归纳,设计本身也体现了当时的心境和对崭新职业生活的诉求。自此,我习惯每一个设计都取一个有意味的名字,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饱含当时的心境,设计也都如名字般活生生的存在。
2、SECOND : 第二与秒
风格180度的转变,软和硬的对冲变化,收获的是设计思路最大限度的拓宽,一 个完全属于设计头脑风暴的美学尝试
DEVISION得到一汽造型室的高度肯定,并且也得到了学校答辩组的一致好评。这个设计即是DEVISION的姊妹作品,专门用于展示,完成于2003年。
“SECOND”涵盖了两层意义,一是“第二”,表明这是相对于DEVISION的姊妹设计,在设计处理上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二是取义“秒”,体现设计所突现的冲击力与速度感。每一个完整的设计都会有收获,也正是在收获和进步中,设计师距离自己所要表达的真实世界越来越接近。
从专业技术上讲,在这一阶段所强调、关注和探讨的是单纯的造型概念探索、技术提高和美学层面的东西。即,效果图、草图的手绘技法,马克笔、色粉的应用,模型制作的方法,手绘装饰的方法等等。
从对设计风格的探索上讲,一个保守的和循规蹈矩的人更喜欢在被众人承认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身实力的不信任只会让思路停滞不前,又或是择其捷径抄袭之,而我宁愿做一个遍体鳞伤的开拓者,用事实和结果去证明实力去建立自信。
于是,我用了与DEVISION刀削斧砍完全相反的风格,用柔滑的曲线、曲面及其细微的变化去实现冲击力与力量感。风格180度的转变,软和硬的对冲变化,收获的是设计思路最大限度的拓宽,一个完全属于设计头脑风暴的美学尝试。
通过这两个设计,对于概念车的设计,在摸索中开始向前进。概念车的提出应该包含动力总成、车身结构、环保节能、造型意义等多种层面。设计不光是一张白纸上的几个线条,也不仅仅是绚烂的效果图,它所塑造的是人类精致的生活方式和基于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层面的品质追求。
没有做不出的想法,只有是否行动的决定。设计以加速度的形式将真谛展现于面前,成长和兴奋的愉悦,充斥了那段时光。
3、SCS & D:游泳和潜水
这个设计在完成了复杂的型面设计的同时,也同样完成了对新能源、新技术和新的交通方式的大胆而复杂的诠释
这项设计是在2004年初,结束了三个生产项目之后进行的。随着项目的增多,成长的迅速,面对或多或少的非议,和对自己设计的怀疑,我希望能将工程、结构、功用的实现和对未来交通工具的想法做一个总结性和突破性的设计。幸运的是该设计在“2005年CCTV汽车设计大赛”上获得了“专业组最佳创意奖”。
SCS & D 意为她可以游泳和潜水(SHE CAN SWIM & DIVE)。这是一个可以在陆上、浅海中行驶和潜水的交通工具。有趣的是,在这个设计完成三年后,007的新座驾也是一辆潜水车,顶棚设计也惊人的相似。
在这个设计里,效果图、草图的渲染仅仅是设计的一小部分,它们都是为运输存在的方式服务。完成动力系统和车身结构的完整分析是这个设计的核心工作。
这个设计最后的形态和最初的草图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在功能说明图上也能够看到较大的区别。首先,我完成了概念设计的前期草图,之后做了水陆两用的可行性分析,而当时瑞士公司已经做出了水陆两用的概念车“RAINSPEED”,所用的动力系统也是氢燃料电池。于是,我期望突破这个设想,做一个潜水车。
我大约用了三天的时间绘制简易的功能图:可翻转的玻璃棚顶、密封的车身、排水系统、双动力系统等等。并且为了将这个正在无限扩展的概念量化实施,制作了一张A3计划图。
计划图的线索是这样:草图——封闭驾驶室——引申为座椅的存在移动方式和人机界面的操控——在浅海中航行的可能性——水陆两用的转向方式、加速方式、相互结合的动力系统——引申出的车轮位置等。
每一次环节的细化,草图和效果图就需要修改一次。每一环节细化的依据都是有据可查的,即对资料的整理和对获得信息的延展。
清洁能源一直是概念车的主题,为了实现潜水过程中密封舱内的供氧,我最终选择了锂离子动力原理。接着又收集了现有水陆两用车的资料。最后搜集了船模的资料和潜水艇工作原理的资料。多种信息的收集并不是单纯的拼凑技术,而是对可行性的一种探索和分析。
如果说前两个设计是型面技术和美学方面的研究,那么这个设计在完成了复杂的型面设计的同时,也同样完成了对新能源、新技术和新的交通方式的大胆而复杂的诠释。它功能和形式的完整成为这个设计中最大的亮点。
当我疑惑地面对非议时,这个概念车幸运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此刻也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位国外的设计专家为何把“诚实”列为设计师第一重要的品质。因为脱离诚恳的主观判断将使团队工作陷入僵局,而错误的导向和以利益划分为基础的判断将使设计师脱离正常的轨道。
每个设计师走过一段路,都会有所感悟和迷惑,他们会在感悟和迷惑中寻找一条前进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对与错,审视和鉴别它的标准,在目前中国的设计行业内是模糊和难以设定的。
任何行业外的主观判断都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内的氛围就显得更为重要。相信当一个行业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后,这一标准和认知就会慢慢的浮出水面,变得清晰而明朗。
4、SUN & RAIN:阳光和雨露
融合了我设计生涯开始以来对设计技术和设计认识的全部尝试,是一个完整且具有开拓意义的设计实践
2006年是我将以往的经验、想法及培训的收获付诸实践的一年。这年10月,我利用难得的空闲时间,进行了这个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奥运场馆车设计。经过几年的设计工作,对设计工作及造型的国际趋势有了相对独立的认识,对目前引领国际潮流的几大设计室的造型风格有自己的理解。
雕塑感、立体感成为目前十分流行的主题,但是在这些主题背后,又蕴含了汽车设计业积累下的整体平衡、张力和饱满,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出现,设计工作向整体和自由发展。民族性和国际化在设计行业同时迅速发展。SUN & RAIN设计在满足功用性的同时将型面处理和整体意识形态作为了核心主题。
SUN&RAIN 意为阳光和雨露。阳光普照,给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雨水滋润大地,带来勃勃生机。其中SUN 与SON 同音,代表我们对这个设计的疼爱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由于这一设计与大自然的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选用红、黄、蓝三原色作为效果图的主基调,分别诠释热烈、明媚、流动。
此项设计分别从能源配给、车身拆分、市场效益、造型定义(哲学悖论、光影概念、场馆建设统一性、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概念化的阐述,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项目概念策划和实践。
在这里,将几个主要的造型概念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光影的概念:我对光影概念最早的尝试是在一个生产项目上,因为这种控制基本是在理论可行的层面上进行,这样的型面处理就成为难点中的难点,它也是目前引领国际潮流的处理方式。在这个设计中,简洁的造型中蕴含了大量的光影处理方式,我们将自己逼到了型面处理的极限,以理论的型面趋势,控制理论的光影走向,即,使型面以加速度的趋势变化将设计的内涵发挥到极致。当以理论变化完成一个型面的时候,在自然光下肉眼看到的光影是变化的,光影会自然的形成循环流动,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之为静态运动学。我把光影构成的概念,称为隐性主题,这里的主题有:天使的翅膀和魔鬼翅膀,十字架与光环。它符合了相生相克的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念。
细节处理:对于一个1:4油泥模型,细节处理十分困难。但是,多年对汽车造型的认识让我清楚地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会因为细节的粗疏而失去光彩。当时的我和其他三位模型师几乎处在疯狂的状态,对于小到缝线的换算,大到轮口的复杂型面处理、大灯的宽度变化,甚至缝线相对于颜色和特征线的轻微不对称关系,无一例外的进行了处理。
因为我们知道,它不可能做成1:1的模型,我们对造型的终极追求甚至在国外的同行眼里也变成了一种敬畏。而同行的敬畏和赞赏却成为一种深痛的遗憾贯穿在我所制作的每一个模型和所经历的每一个项目之中。
不对称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我们使用了大量反常规的处理方法,收到的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完美。质疑是引导前进的动力,如果自然是这个设计的主题,那么非对称的设计就应该成为这个设计的自然选择——将设计从人造的审美惯性中脱离。这种选择和实施是没有规律而言的,完全依靠意识流和纯粹的个人审美判断,但这种行为也更接近设计活动实质,即灵感与品位的先天性创造。
SUN&RAIN融合了我设计生涯开始以来对设计技术和认识的全部尝试,是一个完整且具有开拓意义的设计实践。
她将对光影的控制应用到了一个完整的操作实战中去;将对型面的变化完美的结合到简洁的平衡型体之中;她颠覆了设计传统,以不对称的形式诠释了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状态;她是中国人的设计,以中国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但并不是粗劣的将太极图和道德经印在上面,而是将朴素的唯物主义运用到设计的实践中来;她不被理解,因为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将其层层剖析,她所涵盖的文化层面已进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层。
她的名字饱含了孕育、生长意义和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一个中国设计师对职业和前路的希望。不过,当设计戛然而止,除了一同挥洒汗水和泪水的模型师的笑容,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场美好而身心疲惫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