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
□本刊评论员
已经结束的省两会热议“珠三角一体化从广佛同城化开始”,汪洋书记已经为广佛同城化设计了一张线路图,那就是规划对接、交通对接、产业对接等等。其实,在产业对接的终端,汽车销售和服务也应该同步实现一体化,不应再设置一些区域销售壁垒。
多年来,汽车销售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在本地购买的汽车只能在本地上牌,在其他地方购买的汽车,在本地上牌则视为“违规”,是要受到厂家的严厉处罚的。截止到目前,据笔者了解,除了一些自主品牌和一些小品牌不受这个“潜规则”约束外,绝大多数品牌尤其是畅销的合资品牌更是在严格执行这种苛刻的“家法”。另外,还有一条备受诟病的行业规则,那就是即使在同一个省内,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优惠政策也不一样,比如深圳的一些车型可能就被广州要便宜一些,长期的不对等销售政策让消费者苦不堪言,又何谈“一体化发展”。
一位消费者在网上发帖直言,目前我们只能在本地购买才能上牌,这是什么规定?这是哪个部门的规定?是方便汽车生产商还是销售商?是方便政府还是消费者?是否违反有关法律?是否有垄断嫌疑?在目前这个金融危机情况下,是否要被打破!该消费者的一连串质疑代表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心中困惑。
除此之外,区域联盟、跨区域销售、压货销售、进口车区域总代理等也都是一种垄断管理。这些各自为政的销售壁垒对于厂家来说,无疑保证了整体的收入。这种做法带来的诸多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依靠政策这只有形的手,销售壁垒损害了本该由无形的手调节的市场竞争,在保护本地经销商的同时限制了其他经销商的发展空间,一个区域壁垒带来了更多的区域壁垒,各地重复建设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从汽车厂家的角度来说,制定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别的品牌都这样做的前提下,自己不这样做利益显然就会受到损害。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实行销售地方保护,也根本不可能使自己的经销商真正长大。因为在销售壁垒政策保护下,销售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企业不经过市场竞争的磨砺,就没有多少抵御包括目前的金融风险的免疫力,也就更谈不上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多大贡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