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工业基础、产业配套完善、民营经济活跃,以及毗邻上海的地位优势,成为“台州造车之谜”的最有力注解
赵奕
2004年,当记者来到吉利临海基地采访时,在满地油污的工厂里,工人们敲敲打打地生产出一辆辆豪情车,这些车子尚不带助力转向系统,每辆豪情车的价格都在3万多元。
被誉为汽车狂人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是在台州起家的,从敲敲打打“造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临海、宁波、台州、上海、湘潭、兰州等六大国内整车制造基地,在国外乌克兰、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实现SKD散件组装的跨国汽车集团,去年销售量排名全国第九,销售额达到125亿元。
然而,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李书福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吉利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四处碰壁的过程。1997年投入汽车业的生产,而直到2002年才正式拿到生产汽车的许可证;而创业初期,多次跑贷款的经历,也以吃银行闭门羹告终;在2003年,吉利还面临了中国第一次汽车知识产权纠纷,丰田起诉吉利侵害其商标权,因为两家企业logo酷似。
不过这些困难没有挡住民营经济的草根力量。浙南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的滥觞,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格局,义乌地区“鸡毛换糖”成了民营经济的最早萌芽。
而在台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少从如下几个方面助推着整个产业,具备着孕育汽车产业的能力。
首先,以县、乡、村为单位的经济群落,形成极好的上下游配套关系,无论是一个打火机、一条领带,还是一辆汽车,上下游产业配套都让该产业迅速降低成本,并崛起。
吉利一位高管和记者谈到为何要在国内其他地方投产基地时表示,并不是吉利要走出浙江,实在是浙江不愿再向某一个企业倾斜,给予更多土地。上下游的配套效应,应该是吉利愿意留在浙江的最重要原因。
其次,台州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虽然摩托车到汽车仍然是不小的跨越,但较之国内其他地区,台州在模具、五金、生产管理甚至销售网络等方面,都能够借重摩托车发展的现成资源。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台州许多摩托车修理工、铸造厂工人,在造车浪潮中慢慢成为汽车厂的技术工人。
再次,作为资本和人力均高度密集的产业,汽车业的崛起与金融业的发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观国内各大汽车企业,不是有政府背景就是有外资背景,获得融资的成本要低得多;而台州的造车企业,如果不是发达的民间金融来支撑,很难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最后,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毗邻上海等发达地区。在台州乃至整个浙江地区的民营企业起步时,在技术方面都能够吸纳包括上海在内的高端人才为其所用。比如吉利在技术起步阶段,几乎聚集了国内汽车界各方面的离退休人员,其中不少即来自于国有汽车企业。这些人才成为逐步拉平民营车企和国有、合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