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畅顺就意味着安全?老司机会比新手事故少?年轻体壮精力旺盛就能少出些意外?血的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经验”,往往会把驾车人“忽悠”得很惨。
5月初,深圳市交警局事故科将本市1至4月期间的全部伤亡事故数据进行整理,确认在交警上下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交通安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交通事故总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两成多,死亡人数也有所下降,受伤人数下降33.13%。
道路交通判断题
道路越宽就越安全?
路况良好公路事故反而集中
路面宽广视线就开阔,人们一般都会觉得,“前方的情况一目了然,可以及时做判断,怎么会出事故?”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发生事故,尤其是死亡事故相对集中的地方,恰恰是在主干道、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
数据: 2009年1到4月份的死亡事故多发道路排名显示,107国道死亡11人,广深高速公路死亡10人,机荷高速死亡6人,205国道死亡6人,深南路死亡6人,南环路死亡5人。其中2月份城市主干路发生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5.07%,死亡人数占总数的29.41%;三月份主干路事故占总数的43.05%,死亡数占总数的37.50%;四月份主干路的事故占总数的44.59%,死亡人数占总数的31.25%。而平时看似混乱的小街道,却往往很少发生严重的事故。
交警局事故科罗宏伟副科长分析,之所以主干道、快速路和高速路发生事故相对集中,主要是因为车速相对较快,驾车人又往往因路面因素相对简单而放松警惕,事故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深夜车少了事故也该少?
事故高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高发日为周日
夜晚和周末路上人少了,车也不用匆忙赶路,是不是事故应该少了?实施恰恰相反,从19时到凌晨1时,最容易发生伤亡交通事故。
数据: 交警局提供的分时统计数字显示,1到4月事故高发的时间集中在每天夜间到凌晨,即:19时到20时、20时到21时、21时到22时、22时到23时,分别发生44起、53起、40起和38起。而死亡事故的高发时段则依次是0时到1时、20时到21时、21时到22时、23时到24时,分别造成15人、14人、13人和12人死亡。
从2月份统计数字看,事故多发日主要集中在周三(25起)、周四(25起),但当月的周日事故统计数为23起,远远高于周一、周五、周六;3月份的事故多发日为周二(26起)、周日(23起);而4月份的事故多发日则集中在周六、周日,分别为27起和37起,死亡事故主要集中在周三和周日,分别死亡9人和11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无论哪个月,周日一直是事故高发时段。
视线良好就可猛跑?
晴天事故竟远远高过雨天
事实上,疏忽大意造成的事故,往往比视线条件不好情况下发生的事故更多。而实现条件良好,又经常会促成驾驶员的疏忽大意。
数据: 统计数字显示晴天发生事故最多,保持在事故总数的66%以上;阴天其次,雨天发生事故最少。
2月份和3月份,在各种照明条件下,以夜间有路灯照明的情形发生死亡事故最多,占死亡事故总数的四成半左右;其次是白天发生的死亡事故,均占死亡事故总数的四成以上;而夜间无路灯照明的情形下,死亡事故反而发生较少,只占总数的14%到15%左右。而4月份白天发生的死亡事故占总数的百分比高达54%,夜间有路灯照明情况的事故比例略有下降,夜间无路灯照明的事故则减少到8%。在没有路灯的环境开车更小心,事故反而少。
驾龄越长事故越少?
驾龄5年以上肇事数量居高不下
坊间有种说法:驾车3年才算个熟手。但伤亡事故显示,除了驾车第一年的司机事故特别多发,其他阶段驾龄的事故都不少见,尤其是驾车5年以上的司机,更不可掉以轻心。
数据: 统计数字显示,拿到驾照开车第一年就因同等以上责任发生伤亡事故的比例最高;整体看,其后两年发生事故的数量缓慢递减。但这不证明驾龄越长越安全。数据显示,进入驾车第5年事故数量开始回升,驾龄在6到15年阶段的驾驶员肇事数量仍居高不下。直到16年以上驾龄,事故才明显减少。
青壮年生命最坚强?
青壮年,正值家庭和事业压力最大的阶段,却也是发生交通意外最多的年龄段。
数据: 因道路交通伤亡事故中,多集中在16到45岁人群发生。2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31至35岁遇难伤亡人员最多,分别占死亡和受伤人数的22.45%和19.24%;3月份和4月份伤亡最多的也都是31到35岁人员,其中3月份分别占死亡和受伤人数的32.50%和29.56%。而相对发生事故最少的,则是10到12岁和13到15岁年龄段,以及60岁以上年龄段,外出时间少、活动范围小,使他们成为相对安全的群体。
伤亡人员很难救回生命?
多数当场死亡,重伤员也多难逃一死
近半数遇难者当场死亡,连抢救价值都没有,这是个残酷的事实。因而不要期望发生事故后会有奇迹发生,因为事故的惨烈程度是人们难以预见的。
数据: 在2月份的死亡事故中,有49%的交通事故遇难者当场死亡;3月份有35%的遇难者当场死亡;4月份有56.25%的事故遇难者当场死亡。而其余的重伤员,均在事发的数天内抗不过死神的羁绊,撒手人寰。曾经有医护人员讲,事实上当场死亡的遇难者远比挣扎在生死线上数天的人幸运,因为即便遭遇再大的痛苦,也是转瞬即逝。但一个生命的消逝,远非统计数字上表述的这样轻松,它承载着周边许多人的无尽苦痛。
行人窜上路面造成人车争道是影响交通秩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造成的事故上看,却没有占最大比例。1至4月份交通事故统计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的交通方式一项,机动车占到52.37%,行人占14.67%,非机动车占8.83%。
数据: 机动车驾驶人操作不当、妨碍安全行车行为、不按规定让行所造成的人员死亡,占总交通事故人员死亡数的80%,而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字,只占10%。以4月份为例,全市因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造成8人死亡,而相比之下行人违法穿行车行道仅造成3人死亡。几乎绝大多数驾驶人员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行人是脆弱的,需要躲着走,而车辆是结实的,从而放松了在没有人车争道情形的警惕性。
而车辆碰撞中,车辆间侧面、迎面、尾随相撞是许多死亡事故的主因,分别占事故宗数和死亡人数的77.2%和63.33%;其中尤为严重的是侧面相撞,占事故宗数的比例高达40.12%,24.76%的遇难死亡人员是在侧撞事故中死亡。
车型越大越是“吃人霸”?
重型车事故比例并不高
车越大越易闯祸?这要看车辆怎么开。事故统计显示,小型客车、轻型货车、两轮摩托车是主要肇事车辆。在所有肇事机动车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小型客车,占27.29%;两轮摩托车,占10.41%;轻型货车,占7.26%。而市民反映最强烈的以泥头车为代表的重型货车,发生事故的比例却不是很高。2、3、4三个月中,重型货车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不及小型客车的三分之一;事故死亡比例也小于轻型货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