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一举入围国家公务用车采购名单,随之引来口水战。很大一部分观点认为,对宝马的青睐,就是对本土汽车品牌的疏远,也不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本土汽车的精神。
除华晨宝马之外,还有众多汽车厂商入围政府采购名单,其中本土汽车品牌占了约1/3,政策也要求在采购量上应该向本土汽车品牌倾斜,因此,本土汽车并没有“失宠”。再说,奥迪早已列入政府采购,多了宝马和奔驰,还可以打破奥迪一家独大的格局,公务用车采购也更加多元化。
其实,“官车”采购主要还是按排量和价格确定,并不是完全看品牌,而是有点按企业分配的意味。国内汽车业是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合资企业仍是主角,合资汽车品牌是国产汽车的主要力量。在汽车业“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通过采购支持合资汽车公司的国产汽车也顺理成章。如此一来,支持一汽就得支持奥迪,支持华晨就得支持宝马。如果非要否定宝马的“官车”资格,追根溯源就将触及“以市场换技术”这个老命题。
但关于宝马入围“官车”的争论,仍然触及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业最脆弱一面:国内尚没有可以代替宝马、奔驰和奥迪的高端汽车品牌。只不过,这并不是死结,而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正向的过程。
这里边有两个关系需要厘清。首先公务用车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宝马成为“官车”将有助于在私人用车市场的发展,对早走一步的奥迪形成制约。这样的规则理论上也将适用于入围政府采购名单的本土汽车品牌。因此公务车采购采用“不拘一格”的方式,优于指定少数品牌。
在此之外,汽车品牌追求成为“官车”的目的,首要的就是要获得品牌认同,而不是谋求公务用车市场的销量。无论本土或合资汽车公司,争取旗下品牌成为“官车”都无可厚非,但如仅仅依赖“官车”市场求生存,不适时将品牌形象转化为对普通市场的亲和力,最终仍将不能崛起。
宝马成为“官车”只是再次确认了合资品牌唱主角这一国内汽车业的基本面,此外并不承担更多的象征意义。只要鼓励机制处在合理的框架下,随着市场的发展,本土汽车的高端品牌相信也将应运而生。或许再过几十年的时间,人们才能避免宝马成为“官车”而引发的口水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