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笑寒松:汽车业产销与盈利增幅为何不同步

2013年06月28日10:5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笑寒松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关于汽车产能过剩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风声再起。据中汽协会统计1-4月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主要经济指标快报显示: 17家重点企业(集团)中,9家企业利润总额高于上年同期,7家企业利润总额为负增长,1家企业亏损。

  目前汽车行业的经济效益形势确实不容乐观。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原材料的持续涨价、汽车产品的不断降价和销售费用等的增长,都危及到了企业的最终盈利,导致产销数据虽仍保持适度增长,但盈利已根本无法实现同步跟进。虽然能够向零部件企业转移部分和企业内部进一步挖潜消化一部分,但是持续的涨价已经使得这种转移和挖潜的效应极不明显;其次,轿车库存居高不下,存在进一步降价的巨大压力,当然也很有必要对库存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被库存数据所困扰;再者,由于最近银行一直闹“钱荒”,搞得人云里雾里。其实就是银行不愿给实业货款,嫌麻烦,还挣钱慢,都改玩金融衍生品了,这样一来更加导致了企业经营状况渐渐恶化,加之汽车经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再使整个形势雪上加霜,价格战成内耗。因此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企业利润却出现负增长甚至亏损乃情理之中。

  轿车行业各企业由于车型的不同、营销理念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未来分化和差异将会非常明显。所以,要解决汽车企业效益快速下滑问题,首先得找到企业产品之间的差距悬殊,避免同质化等,把那些长期亏损的忍痛割肉一刀切。由于无法对相关汽车企业及相关产品的最终盈利进行彻底划分,而只能汇总统计整个企业的盈利状况,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或是其他渠道看到的关于汽车行业效益数据应该是一个全行业的统计汇总数据。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因此还无法真正做到优胜劣汰。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汽车企业境况惨淡,而优势企业的盈利就这样在统计的一正一负中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最终整个汽车行业的盈利前景岌岌可危。

  这同时也给人以一种错觉,那就是行业数据的不佳所产生的负面效用在没有更深层次地从行业内企业间的差异和分化在不断的加大的角度认真看待,而波及到了无辜的优势企业及产品。

  另外,在劳动力成本上,尽管中国要比日本等国便宜很多,但是,由于钢材进口、高昂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合资企业高昂的日常运营成本以及关键件进口费用、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设备采购费等因素,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一辆轿车要比国际平均成本高出两三成。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的日常运营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8倍,制造成本是国际的两倍,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国际平均高出50%。 如此看来,中国汽车企业在“降成本”方面确实大有潜力可挖,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能够为企业节省数额庞大的费用,改善企业的赢利状况吧。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业多年来的高利润率,并不是通过低成本实现的,而是通过高价格实现的。但随着中国汽车价格的的逐步走低,汽车企业若想获得理想利润,光靠“节流”是无法使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的,“节流”之时更得“开源”。汽车后市场是一座潜力巨大的“金矿”,中国汽车企业都应该招兵买马部署战略,既可促进新车销售,又寻得更多的利润点。被中国媒体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在国外的成熟汽车市场中,整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的利润约占20%,而50%至60%的利润是在服务领域中产生的。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刘岩)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