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政府公车采购乏力 中国品牌自救解困受阻

2013年07月19日09:58
来源:人民网 作者:魏倩
  车企自救解困受阻

  为求自救,中国国内汽车企业纷纷调整战略,部分本土自主车企选择推出中高端车型以及海外战略。比如,吉利汽车打出帝豪高端战略,今年6月吉利出口量超过1万辆;长安汽车也推出了逸动中高级车,1-6月自主轿车产销19.2万辆,同比增长达81%。

  而几大国有汽车集团则寄望挤进公务车市场,希望能由此给私人市场带来的示范效应。2012年2月,在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412款车型包括了广汽、上汽、东汽,以及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几乎所有中国品牌,没有合资品牌和进口车。更早一年颁布实施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中,将新的一般公务用车采购标准下调至1.8升排量以下、18万元以内(简称双18政策),直接约束了公务车采购车型的档次和价格。

  有迹象显示已有中国品牌车企业受此利好。截至2013年6月,一汽红旗H7已获近千辆订单。上汽最近也获得海关总署150辆荣威W5SUV)的采购协议。

  但是公车采购的利好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无明文规定政府机构必须采购中国品牌汽车,公务车新政也未必能够被严格执行。一位来自政府警务系统的爱车人士黄先生对人民网汽车表示,其所在的城市肯定会有办法采购合资品牌,“领导坐惯了奥迪,哪会轻易换车。”

  上汽集团总裁陈虹也曾向记者表示,“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引导公务车采购自主品牌汽车,这对自主品牌是一大利好,但是销量短期内有很大变化还比较困难。”

  即便是能够挤进公车采购领域,包括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汽车分析专家贾新光表示,对于中国品牌汽车,其未来的发展和需求市场并不仅限于公车领域,公车采购量很小,不可能支撑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其他领域才是关键。

  品牌认可或是关键

  目前合资品牌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市场。原因除了动力总成、底盘等核心技术短板以外,中国品牌的认可或许是最大的问题。前文所述的黄先生就表示,现在没有一个能够让他放心花钱买的中国品牌。虽然他也认同现在有些国产车的核心技术过得去,但是容易小毛病不断,比如车窗关不上、雨刷不动等等。

  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认为,国内中国品牌普遍采取依靠性价比来争取消费者的战略。由于产品自身性能不能和合资企业产品相比,所以在经受市场检验后,中国品牌的溢价能力下降很多。

  因而限购政策、小排量购置优惠取消等因素对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冲击很大。据报道限购政策有向国内八个二三线城市蔓延的可能,中国品牌汽车是否能够在进一步被挤压的市场中重新获得生机,现在还尚未可知。

  “中国品牌经营较好的主要有长城、吉利和比亚迪汽车,是国内的主力军。”蔡建明表示。此外,就是一汽、上汽、广汽等汽车集团的中国品牌,不过后者在销量增长和品牌认可上都偏弱。

  贾新光说,原因在于“本土企业比较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车型,适合国内情况。”据中汽协统计,2012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品牌轿车依次是:帝豪、夏利、QQ、腾翼C30F3和悦、风云、L3骏捷奔腾。其中,多数还是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车型。

[上一页] [1] [2]

文本导航

  • 第2页:品牌认可或是关键
(责任编辑:张婷婷)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