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中国从来没有"底特律" 底特律沉沦是孤案

2013年07月24日07:25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钟师

  曾经位居美国城市规模第五位左右的底特律,像只烂苹果一直在慢慢溃烂,四十几年来大家已熟视无睹了,直到上周市政府递交了破产申请才让全美惊讶一番。在发达国家的一座中型城市要申请破产比较鲜见,难免被国际媒体乐闻。国内大小媒体也都纷纷转引。国内不同行业的专家也在热议,归结为主要话题是中国城市发展应避免底特律的轨迹。

  底特律沉沦是孤案

  如果把一座城市看做一个生命有机体,必然有其起承转合、荣辱兴衰的变化规律;一部底特律城市的兴衰史是由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史和黑人民权运动、政治变迁等复杂纠缠在一起的,与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没有可比性,所以也毋庸“杞人忧天”。

  上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汽车热传到了美国,汽车产业集群自然而然地着床与底特律一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离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不远,有五大湖依托和宽阔的底特律河流经,初期汽车产业所需的冶炼钢铁的大量矿石原料和煤炭较方便地通过湖河水运汇集于此,大大小小的汽车厂都争先恐后在这块广袤的平原上崛起。

  于是底特律的小镇就变成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城市,吸引全美各路淘金者和求生者。特别是福特汽车公司施行的“仁政”,给予工人一份当初难以想象的理想薪水,吸引大批生活拮据的农民蜂拥求职,尤其是大量南部种植园的黑人劳工,这为底特律日后被拖垮“埋雷”。“汽车城”的别号随着底特律成为美国唯一和无可争辩汽车产业中心而闻名遐迩。

  基于底特律地区的美国汽车工业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一直得到长足的繁荣,让美国横跨半个世纪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大国。直到七十年代末日本车企开始渗透和蚕食,随之德国和韩国的车企跟进,三十多年后,外来品牌汽车把美国本土“三大”车企的市场份额活生生地挤压到不到全美的一半。

  “三大”的市场溃退必然导致原有工厂陆续歇业或关闭,大批员工的失业,当地GDP陡降,当地产业链受损,依傍汽车产业为主业的底特律的财政税收连带每况愈下。这是一个因某一行业的爆兴而旺的城市,又因外来品牌的攻城略地而衰的城市,这是一个正常市场经济的竞争模式的真实写照。

  底特律因汽车产业而兴衰跌宕的历史,不是中国正在发展汽车产业城市值得警惕或借鉴的对象。因为中国任何有汽车产业的城市已无机会成为全国行业的绝对统领者,而是在扁平化的各自为战,上海广州北京长春重庆武汉等等全国所有的直辖市、大半以上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都有不小的汽车产业集群。

  所以中国从没底特律的模式,我国这些大城市都是历史很悠久,不是因某个行业兴旺而起,汽车产业不过是它们一支新兴行业,谈不上步底特律覆辙的可能性。

  底特律城日益衰败的真相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被摧毁的,但肯定是有某种力量击垮的。固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几次中东石油危机,先给了日本车企攻入美国市场的可乘之机,但真正击伤美国本土汽车业的效果,也是从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显现出来。

  而作为城市的底特律败象却是从六十年代中后期进入转折点,本身与当地汽车业兴衰并没有直接关联。当黑人民权运动高涨之时,全美几十座城市接连刮起示威抗议风暴,黑人族裔占据比例最高的底特律城被一伙黑人暴民沿主街纵火打砸,严重到联邦政府调集周边的国民警卫队进行镇压制暴。从此大量白人居民搬离城区,许多企业、商业设施和一些汽车工厂也随之搬迁到外区。

  作为城市,底特律就此缺氧,逐年窒息。毁城容易建城难,多年来底特律使尽浑身解数也难招商引资和形成其他产业的集群。即便这次能够被批准实施破产保护,将来何以吸引新的投资者、开发商和专业人群仍是一个难题。

  由于美国的行政区划分与中国不同,底特律市不过是韦恩郡下属的一个城市,辐射面积很小,周边有许多与底特律市并行的城市,除了通用汽车把总部大楼设在底特律市中心,福特总部设在15公里外的Dearborn,克莱斯勒总部更是远在40公里外的Auburn Hills市,各自汽车工厂和大量的零部件与技术企业,散布在底特律市外围的各个城市区域。

  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群仍集中在密歇根州的东部,只不过跳出底特律市的辖区,为邻近城市带来综合性经济繁荣。随着美国汽车市场的全面复苏,美国本土“三大”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底特律城市的衰败已经不能与美国本土汽车业挂钩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底特律主街被纵火之日,“汽车城”之谓就名存实亡。

  即便中国汽车产业因宏观经济环境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制约,仅增福趋缓,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底特律的兴衰故事只能发生在底特律,唯一的启发倒是城市产业发展需相对多元和均衡,综合环境与治安良好总是城市发展的硬道理。

(责任编辑:杨帆)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