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张少华:中国汽车合资续签是无奈还是无度

2013年07月31日11:37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评论员 张少华

  在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和2000万辆产销规模的高度上思索合资模式的是否应该延续,有着其不同凡响的特殊意义!

  弹指一挥间,二三十年的合资期限渐行渐近,至多到2030年,在2000年左右第二波合资高潮中组建的中外股比对等汽车企业,也将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

  从国际经验来看,再度续签或不合时宜。日韩正是在与外国汽车公司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之后,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从而成就了当今在全球市场势如破竹的辉煌业绩。

  当初,中国成立合资汽车公司,本意初衷是期望放开市场换得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于今转身、暮然回首,当初的“市场换技术”终归不过是绚丽的梦幻泡影,业然被时光一一戳破。

  非但如此,合资模式的副作用显现。合资企业高枕无忧的滚滚利润,直接导致扩大合资企业产能规模是其要务。

  以至于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感慨,“我们的文化里,以前是对外人亲切,对朋友仇视,对亲人残忍,现在一定要扭转过来。某跨国品牌在中国要建第8个、第9个合资工厂,整得全世界都不理解中国人怎么回事,帮工还有帮上瘾的,这个是我们要反思的。”

  的确,近年来,合资工厂产能惊人放大,整个汽车行业过剩的风险如影随行。在僧多粥少之时,品牌、技术暂处于劣势的自主品牌不言而喻将顶撑着更大的压力。

  数据表明,未来几年,国内汽车产能还将由2000万辆直奔4000万辆以上而去。今年6月10日正式施行的《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又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国外整车企业“在22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建设总装厂,将可以获得所得税减免和进口生产设备免征关税等”。此外,还将有基于更快提升本地GDP的地方政府给予的种种优惠。令人担忧的是,跨国汽车公司借政策东风将在中西部掀起新一轮汽车制造投资热潮,将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而据有关统计显示,2012年自主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已经降至58%,低于企业起码的盈亏平衡点——70%的产能利用率。但在车市降温之下,合资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却依然能保持在平均90%的水平,形成天壤之别的鲜明反差。

  因此,专家建议对合资企业的扩建应有所限制,其产能不能无限制膨胀导致自主品牌生存空间渐趋窒息。因为在各个细分市场放进更多的觅食者,市场的生态必然有失衡的危险。弱小的自主品牌将不得不全面作战、腹背受敌。

  不少业内人士对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减少而忧心仲仲。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再度刷新纪录,齐齐达到1075万辆左右、均同比增长12%以上,然而自主品牌未能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水涨船高,前6个月的乘用车市场率却同比下滑了0.23%,降至41.16%。而6月份,“丢城失地”更加明显,这一指标仅为37.53%,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6个百分点。

  过度合资祸患大于虎。合资过度,自主就愈会受伤,显然,他那仍显稚嫩的羽翼经不起猛然而至的狂风骤雨的摧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一语激起千层浪:“要实现汽车强国战略,合资30年了是否还要续签,值得商榷。当初日本韩国也是走引进技术的路线,日本到了30年马上不再续签,坚定自主,韩国更过分,合约进行了一半就撕毁单干。我们这儿合资一到期马上续签30年,还给批建三四五六甚至七八工厂,等于给列强开绿灯。”有网友也痛心疾首的呼吁,“一味地崇洋迷外!害自己呀!我们已没有多少时间伤得起了!看看这些123456789厂,锅里留给咱们自己的将来能够吃的还能有多少?”

  过度合资,习惯于躺在利润温床上数钱、分钱的合资中方,有变成lame-duck(跛脚鸭)的危险——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把前进的希望寄托于别人。合资厂也就完全变成了代工厂,汽车零部件体系则被跨国汽车公司的嫡系所完全掌控,“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只能喝汤”,而且甚至有时候要看外方的脸色行事。但为了更多利润分成,合资的外方已经成了丢不开的拐杖。

  所以,洞若观火的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支持放开合资汽车公司的股比。只不过是想让那些大集团像赵本山老师相声所说的那样——“没事你就走两步”。

  说得严重点,沉溺于合资盈利的快感而不能自拔,“拐杖”变“轮椅”并非没有可能——一直依靠外方的技术走下去,纵然合资续签,或恐仍然学不到技术的皮毛,尽管不可否认合资企业的外方在管理、销售等方面为中方培养了人才。

  “市场换技术”的幼稚想法不会成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别指望在此会有什么重大突破。继续“与狼共舞”,并不是发展壮大本国汽车工业的正确道路。在此方面,后起之秀的韩国汽车工业,其实给出了答案。

  因此,合资续签应当有个“度”——“月圆则亏,水满则溢”,需要走上日韩那样丢掉外方拐杖、阔步向前的道路。日韩之所以敢对合资说不,是因为他们发挥主动精神快速掌握了技术,从而才有了单干的勇气和底气。“合资中方孱弱、停止合资还不是火候”的托词,只能说明昔日不思进取的恶果已经显现,自有技术的苍白以至于今日尴尬选择继续合资的无奈。

  合资适可而止。后合资时代,这个问题值得反思。即便是当初“技术换市场”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也是把“合资企业”当作是旨在发展本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个“过渡”。

  合资,充其量只能是通往自主辉煌巅峰的一个偶遇,过度缠绵悱恻必然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本文独家提供给搜狐汽车,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摘。

(责任编辑:张婷婷)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