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贾新光:汽车业管理重点应从审批转向监管

2013年08月20日09:41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评论员 贾新光

  来源:北京商报

  刘铁男案件的核心是利用审批职权贪腐,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权力寻租”。审批是腐败的源头,为了体现行政权力价值,刘铁男对不肯给好处的项目不惜拖着不办,以致有三年之久,延误了项目建设时机,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而对“关系好”的人申请的项目则大开绿灯。

  最近,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审批的公开化透明度。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好像还不够,最根本的还是要改革汽车工业管理体制,从只重审批转向主要加强监管。

  2007年工信部领导苗圩在一个论坛上指出:“我们现在反思中国式的监管问题,政府应该从事前监管向事后监管转变,变重审批为重运营。在运营过程当中,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企业的公平竞争,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打击这些假冒伪劣,同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企业的发展,为公民的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公共服务,在这方面实际上我们过去一方面有管的过多、管的过细,本来就不该管的事情。”这一年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要求加强对投资活动的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发挥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吸取了刘铁男式官员落马的教训,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的数量。国家发改委和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计划近期大量向地方下放水电、火电、风电、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项目审批权。同时,按照中编办要求,新的国家能源局职能更侧重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强化能源监管,弱化项目的审批权限。

  在现在的体制下,有关部门不断强化的只是入门审批,企业只要能拿到生产许可,就如入无人之境,而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监管、环保节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方面经常不到位。因此在改革审批制度的同时,应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

  我们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自主品牌,这是对的,但是也有的企业打着发展自主品牌的旗号到处跑马圈地,没有生产出多少产品,却造成大量烂尾项目,这类事件应该如何处理?造成损失的企业不应该只是拍拍屁股走人吧?

  最近,媒体对汽车“三包”办法的实施前景提出质疑,因为从对经销商的采访看,汽车“三包”实施的措施并不落实,包括消费者投诉渠道、出现纠纷的仲裁办法、厂家和商家之间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质量缺陷的鉴定办法等等,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质监部门质量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没有数据,监管就如同瞎子点灯。

  从“国Ⅲ”到“国Ⅳ”,实施过程一波三折,拖延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对环保有利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能顺利实施?一个品牌营销管理办法给了厂家几乎无限制的渠道控制权,社会反应极大,但是为什么就难以修改?

  我们要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这样的话说了多年,但是如果按照刘铁男式的产业管理,中国永远也建不成汽车强国。

(责任编辑:张婷婷)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