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翟勤:自主品牌SUV 中低端市场杀出血路!

2013年08月23日09:31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翟勤

  自主SUV能否从中低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据中汽协行业信息部日前所发布的信息显示,自主品牌SUV在7月份的SUV销量前十排名中,入围的哈弗以3.65万辆,CS35以0.61万辆的销量,虽然只有两款车型进入前十,却一举占到了33%的比例,而日系虽然有四款车型入围,但是占比仅接近30%。说明在乘用车市场上,虽然所谓的自主品牌遇到“冰点”的说法日甚一日,但是在SUV细分市场上的中低端部份,自主品牌车型却始终强势不改,甚至于是逆风飞扬

  中低端SUV市场为何能够让自主品牌产品生存并壮大发展?

  今年以来的轿车市场上,就连原来还可以打点擦边球的夏利、QQ等自主品牌低端轿车产品,也几乎没有机会再进入过销量前十的排名之中。而随着合资企业把产品线逐步下移,其最低下限已接近A00级细分市场,合资企业产品在轿车市场上“全攻全守”的态势正在愈演愈烈。而在中低端的SUV市场上,自主品牌的产品却风景“这边独好”,虽值乘用车市场微增长态势难改,却可始终保持着一种逆势上扬的之势。

  在当今中国车市10万元左右的中低端SUV细分市场上,几乎每个自主品牌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SUV产品,包括比亚迪S6长城H6奇瑞瑞虎广汽吉奥奥轩GX5、吉利GX7力帆X60荣威W5长安CS35一汽奔腾X80华晨中华V5江淮瑞风S5等。这些自主品牌的中低端SUV产品,不仅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都分得了一杯羹,奇瑞瑞虎力帆汽车的X60等还正在向月度销量前十的末端发起冲击。

  于是让人不禁要问的是,在品牌力和产品力都尚不占优的情况之下,为什么自主品牌的中低端SUV不仅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而且还有向前发展的冲劲?这一方面是得益于国内SUV市场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因为在今年的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共销售了866.51万辆,同比增长只有13.81%;而SUV销售132.98万辆,同比增长41.56%,是乘用车销售增幅的三倍多。另一方面得益于合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上,中低端SUV细分市场的爆发性增长的估计不足,因此在一段时期以来,既没有积极应对,也没有着力去开发中低端市场的SUV产品。

  自主品牌的SUV产品能否在中低端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

  在近几年来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上,为了摆脱品牌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以及走出为国人所越来越不感冒的低质低价的路线,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虽然这些尝试不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却正在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那就是避实就虚,找准自己的特殊定位。在自主品牌扎堆的A级以下的轿车市场上,国人对品牌的认知度正在日益提高,因为作为对这类轿车产品的了解来说,国人的扫盲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什么三厢、两厢,什么像官车,什么牌子硬,很多消费者都可以当评论家了。

  然而对于SUV这样特殊的汽车产品来说,与之相辅的运动消闲文化的缺失是短期内不可能补课的,但这倒成了国人上手中低端SUV产品时的一大优势,那就是首先从SUV的款式和造型上加以追求。当今上手中低端SUV产品的国内的消费者,对通过性、动力性、在特殊道路上的操控性并无多少深刻的理解和要求,但是对于轿车市场千人一面、套娃式的面孔却已经让他们感到厌倦了。特别是上手第二辆车的消费者,以及80、90后的新生代消费者,首先是SUV个性化的造型,以及看起来比轿车硬朗的风骨让他们为之心动。

  再者在轿车市场上,性价比已经逐渐不成为关键词了,但是在SUV市场上,性价比对于新生代的消费者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化的SUV”、“跨界车型”这样的说法对于国外的消费者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这他们习惯于轿车就是轿车,SUV就是SUV,越野车就是越野车。于是合资企业在SUV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推进这个问题上,也显得比较地刻板,他们对中低端SUV车型的推出,开始是抱怀疑态度,继而是觉得是否会“离经叛道”。而正是在他们的犹豫之中,为自主品牌中国特色的中低端SUV市场,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长城以其对国人喜好的长期摸索和丰富的产品线,比亚迪S6以其大空间和在电器方面的优势,奇瑞瑞虎以其较高的性价比,吉利GX7以其时尚造型和精良做工、以及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广汽吉奥奥轩GX5勇于挑战环塔拉力赛、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分组冠军,长安CS35以其新颖造型一举进入了7月份销量前十排名...各自都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自主品牌的产品想从诸如轿车这样合资企业既拿手又严阵以待的阵地上突破是困难的,除非官车采购伸出援手。但是从一些合资企业的市场盲点上入手,却是不乏立足之点的。

  无独有偶的是,从中国特色的MPVMPV市场销量前十排名中大占优势,而且销量靠前的、唯一的三万辆俱乐部成员也是自主品牌产品中,也进一步地佐证了这种特殊情况。就是说在那些尚属小众车型,国人的取舍概念又不是非常明晰和固执的细分市场上,与中国文化更容易接轨的自主品牌,不但可以找到自己特色产品的立足之点,还可加以很好的加以市场发挥。

  版权声明:系搜狐汽车独家稿件,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编译使用,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翟赫)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